欢迎光临实修世界!

中文简体|中文繁体



最新发表

“商”“佛”之思

2022-03-22 和光同尘 阅读:4532 评论:0 Loading加入收藏

说明:此文是2013年底,应朋友要求为《俢商成佛》一书写的序言之一(此书已于2014年出版,另一篇为孔兄所写,其文已经在本网发表,本文一直未发,原因之一是因为自认为远逊于孔兄之文),今日之所以发表,是因为无意中重新读之,其中“人本修行“、“人本佛学”的提法,依然有点现实意义,故在此斗胆发出,系抛砖引玉之意。

“商”“佛”之思

                          

商者,世间通过财富的获取与积累而谋生或实现自我价值的行为或人。商者的行为,更多是一种“聚”与“取”的方式,是迎合与满足人生欲望的一种“加法”;

佛者,则是对生命的本体(本质)觉悟与回归的世间人。其行为方式是一种“散”法,是一种“舍”法;是对人生欲望的一种“减法”。

所以,“商”与“佛”似乎是方向相反的两种不同的追求,两种不同的世间生存状态。但自佛教诞生以来,将“商”与“佛”统一起来的努力,就从未间断。

 

将“商”与“佛”结合起来,会有两种组合即“佛商”与“商佛”,但二者的含义却有着巨大的差距:

佛商,通常指信仰佛教,并按照佛教的价值观、行为规则(戒律)而从事商业活动、处置财富(如佛法六度中的“布施”)的人;

商佛,故名思议,则是以商为手段实现对生命的觉悟与回归,最终成就佛果的人。

在这个滚滚的红尘世界,做到“佛商”已属不易之事,古语有云:“富贵难修道”(西方谚语亦云:富人上天堂,如骆驼穿针眼),究其义或许有两重内涵:

一是“追求富贵的人修道很困难”,因为商业活动与商业世界中充满了无尽的诱惑,同时也是一个人性的负面状态汇聚的地方,一个人如果绝对遵循佛教的要求与规范,在其中很难立足,就别谈发展与成功了;

  二是“已经富贵的人很难抛弃拥有的一切,专心修道”,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富贵本身就是一种诱惑,一个在商业(财富)上成功的富贵之人很难割舍当下的欲望与诱惑,难以真正升起虔诚与精进的修持之心,特别是坚持不懈的修持行为,因而很多的信仰者、修行者不过是“叶公好龙”而已。

更有几人可以遑论“商佛”?

其实,由商而修佛,我们早已有了清晰而明确的榜样:与佛同时代的维摩诘居士,便是其中的代表,据《维摩诘经》记载,维摩诘是古印度毗舍离地方的一个富翁,家财万贯,妻子美貌、儿女智慧、奴婢成群 ,以富贵居士之身成就菩萨(亦有云佛)果位。

但是“维摩诘”名字的含义,意译便是“净名、无垢尘”,意思是“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仅仅是其名称便透露了维摩诘成就的秘密。我们作为充满欲望与诱惑的红尘中欲通过经商而成就佛果的人来说:谁可以做到拥有一颗“洁净、没有污染的心”,成为一个“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

如果你可以做到拥有一颗“洁净、没有污染的心”,成为一个“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那么你是什么身份,生活在什么环境、诞生在什么时代,则都不重要了,因为你已是“佛”了。

 

可在今天这样一个商业活动空前发达、繁荣,商人的影响力与诱惑前所未有地巨大的时代,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该如何呢?

写到这里,控制不住地想写一点“跑题”的话:

最近几年来,常读一些佛学、佛教的文章和一些高僧的传记;听一些佛教徒谈论他们的认知。所读所听之后,非但没有欣喜之感,反而增加了一些伤感与困惑:

无论是书里,还是在教徒们的谈论中:

几乎所有的有修证、有最成就的高僧,都会被赋予为某某佛、某某菩萨的化身或转世。

在介绍、描述一些有成就的修行者时,一定要将其“神化”:赋予其“神通”的能力、“神秘”的经历,似乎这样才是大家信任与修行的基础。出现了一种“神本”的倾向……

如若是这样,作为大多数的一介凡夫的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追求、修行佛法还有希望吗?何处是归途?何时是尽头?

有感于这些问题,结合笔者的思考与实践,笔者造了两个“概念”,希望能回归佛最初为“觉悟的人”的本意,让我们凡人也可以有希望,这两个概念是:

一个是“人本修行”,即以人的根本结构为基础的,以人的觉悟与生命本体的回归为目标,以人的持之以恒的实践为手段的生活(生存)行为与状态。其中,以先在世间做一个纯粹的好人为修行的最低要求;

另一个是“人本佛学”,是指基于人的本质结构与当下价值、重视人本心的真修实证、相信佛的终极追求、立足于人生死的智慧解脱的学问与实践。(注)

以上两个理念的目的就是希望“修行”与“佛学”回归“人的本质与基础”,立足“人的存在与价值”,通过“凡人的实修行为与过程”而实现成就修行果位的追求。

 

回归本文主题,同理 “佛商”、“商佛”也不应该脱离“人本佛学”、“人本修行”的基础,也是凡人可以做的,这样才有了立足点与出发点。

虽然“佛商”这样的人,古往今来并不少见;“商佛”作为理论上的一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似乎很难兼得。但“佛商”、“商佛”说到底都不过是一种尘世间的生活或生存状态,不是是否可以成佛的根本原因所在,究其根本,还在于:

身在商中时,心在哪里?

获取财富时,心是否纯洁无染?

拥有财富时,心有无挂碍?

处在红尘时,心是否可以真正做主?

当“心”真正可以做自己的主时,二者已经统一,你已成就:身在哪里?你是什么?还重要吗?

到此时:“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了。

 

这些道理,佛早已言明;

只因外求、只因牵挂、只因贪恋心外的一切,“心”朦胧了,“我”迷失了……

寂静的时刻,多请倾听自己的本心,

在你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本心里原本就有答案!

是为序。

 

(注:人本主义,又译人本学,是西方哲学中的一个复杂的概念,此处的人本不是人本主义所谓人本的含义,而是本文界定的含义)

 

 

下载| 打印|
分享到

全部评论

实修世界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