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实修世界!

中文简体|中文繁体



最新发表

结合唯识讲佛法、佛教和佛学的史观之不同

2024-01-01 慈舟行者 阅读:983 评论:6 Loading加入收藏

结合唯识讲佛法、佛教和佛学的史观之不同

 

讲述人:慈舟行者

整理人:WJZ、YY、LWW、CY、LQ

初校:CY

审校、注释:慈舟行者

 

慈舟行者:我们今天说一下题目啊,各位同学啊,这个题目呢,叫结合唯识讲佛法、佛教和佛学的史观之不同,我把题目写下来啊,因为讲着讲着可能越扯越远,可能到最后题目都给忘了啊,所以呢,就是我们先把题目写下来,保证我们不会跑偏。

这个题目呢,看上去很学术,但是我讲的内容会很娱乐,但是娱乐之中呢,你们会感觉到我讲的很有道理,这个题目是跟李博士探讨之后,我思考后定下来的。经过唯识的前两讲,就知道我虽然在讲唯识,但是我没有在唯识的一条线上扎的很深,因为唯识太深了,唯识不适合单独拿出来讲,至少我个人认为啊,我目前没有这个本事把唯识单独拿出来讲,但是把唯识的思想应用于我们日常生活领域,我觉得这个是很好的。好,我们先点题。

,L大师,我刚看你认识“颛顼”的顼字,你比较有文化,我问你啊,这仨有什么区别?

LYS:佛法、佛教和佛学哈。

慈舟行者:对。

LYS:刚好知道。

慈舟行者:这仨有什么区别?

LYS:佛法呢从字面意思,就是方法,教是一个组织,是人和人之间提关系,佛学呢,就是偏学术性。然后这个事儿呢,就是。因为我当时面临这个事儿啊,因为我参加过宗教,就是进入过道教体系。

慈舟行者:道教体系是吧?

LYS:对,我有证。

慈舟行者:哦,那你是有真实体证的,接着说。

LYS:然后进入道教之后我就发现这帮神啊鬼啊,我不想要的东西,然后我就开始进一步研究,我就发现里面有法,还有一帮人就在搞文献,发现这也不是我想要的,最后我就明白我就是奔着法去的。

慈舟行者:非常棒,来,我们为LYS老师鼓掌(大家鼓掌)。虽然说是大白话,但是确实是把这三种东西的本质揭示出来了,佛法他本质上是有方法,没有说错,但是这个法呢,祂不是我们普通所说的方法的,祂分两部份,一部分叫世间法,简称世法,一部分叫出世间法,简称出世法。那么世间法是干什么的呢,出世法又是干什么的呢。咱们不要查文献,不许百度,根据你的理解来说什么是世间法,什么是出世法?来,CY,你来,什么是世间法什么是出世法?

CY:世间法就是在,我瞎说的啊……

慈舟行者:没事,你说,说错了我会纠正的。

CY:世间法是轮回当中的一些原则吧,出世法就是出这个轮回的方法。

慈舟行者:你接近标准答案。

CY:真的啊?

慈舟行者:对,你之前是看过什么文献吗?

CY:没有。

慈舟行者:但你说的恰恰是对的,很多人觉得世间法呢就是在家修行,叫世间法,出家修行叫出世法,对不对呢,看上去对,但实际上不对,为什么以前的人认为出家修行就是出世法,在家修行就是世间法,因为出家修行的想的是这辈子人的事就不干了,所以认为出家就是出世法,在家就是世间法,但其实不是,出家的目的是什么,出家的目的是出这个:出轮回。所以在家出家是以轮回界来判定的,所以你(知道)刚来之前(你)学的是什么法了吧。

CY:对,我现在知道(那些是世间法),但具体(当时学的)是啥法,我也不知道。

慈舟行者:你以前学的全是轮回界里面的世间法,这叫知见,很重要啊,这很重要,那么,以求解脱为目的的,才叫出世法,这个一定要搞清楚,OK,我们不在这展示的太深,那么佛法的核心是什么?佛学的核心又是什么?佛教的核心又是什么?这可都是很直击灵魂的问题啊,来,这位姐姐,来说下区别是什么?不要翻书,就从心里边说这三个核心区别,用一个词来表达,佛法要解决什么,佛教要解决什么,佛学要解决什么。

FW:佛法是证佛之所证。

慈舟行者:证佛之所证对吧,OK,这不是我备课备的啊,大家现场这么说的,证佛所证,好,很好,佛教要解决的是什么?

FW:佛教,我感觉佛教是,他就想把人的理念来统一,或者是一个约束。

慈舟行者:这不是我备课的内容啊,我就往黑板上写。

FW:我错了?

慈舟行者:不不不,没有对错,有众生心识的认同才有佛教。一个统一,一个是什么,约束是吧?

FW:约束吧,被一个教派或者什么把这些人约束起来。

慈舟行者:你提到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统一,一个是约束,好。佛学呢?佛学核心要解决什么问题?

FW:佛学我觉得祂就更客观吧,我觉得祂就是把佛的…

慈舟行者:好,你提到了一个词,客观。

FW:还有一个就是更偏向一层,它就是专业。

慈舟行者:好,专业,那它是要解决什么问题呢?一个学科或者一个专业的存在它一定是要解决什么问题的。

FW:学术,我觉得它是偏知识层面的。

慈舟行者:好,知识,它要提供知识,都非常棒,还有谁要补充吗?

ZW:我觉得佛学可能就是要佐证,佛到底证到了什么。

慈舟行者:到底证到了什么是吧,就是佐证什么。

ZW:对,就是有论述什么,这个说这个,那个说那个,可能就用这种客观的,集大家的各种角度去阐述到底佛之所证的是什么,方法就是我们怎么才能证到这个东西。

慈舟行者:佛法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来证佛之所证对吧?然后佛学是要干什么,你用白话说,不能让我说出来,就是要用一个更白的话把这个,佐证佛之所证说一遍,佐证佛之所证太专业了。

ZW:原理。

慈舟行者:原理,可以,这不错,还真不错,除了这个词呢还有别的吗,用一个更白的白话,或者补充中间这个也行,因为统一啊,约束啊还是比较专业的词,有没有更白的词?

ZW:控制。

慈舟行者:控制,哎哟,你还真敢说,直播的话该掐了啊,还好我们是线下,没有直播间哈。就是这样,佛学呢,祂核心解决的问题就跟它差一个字,叫“佛说了什么”,这是佛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当然这里面的佛是广义的,既包括佛,也包括佛的弟子,这些人都说了些什么,那么随着语言的不断变化,我们都知道佛最开始说的是巴利文,这个东西呢,在现在的斯里兰卡还有。

ZW:叫什么?

慈舟行者:巴利文,对,直到后来呢才慢慢说当时的“标准普通话”,叫梵文,而梵文这个语言,现在已经基本上没什么人说了,全世界还在日常拿梵文交流的人,你猜有多少人呢,小于等于2万人,几乎是一个快要绝种的语言。

ZW:所以梵文呢也是从巴利文那翻译过来的?

慈舟行者:恭喜你,答对了,最早的时候,佛是用巴利文去说经的,因为他自己的方言就是巴利文,但如果要讲佛经,比如咱们今天说天津话,但是如果要到百家讲坛去讲,就得用普通话,关于这个事情,佛弟子们还问了“我们能不能用梵文来讲佛法”,佛陀当时说我们可以用一切语言来讲,因为佛法是不受语言限制的。

LYS:这我就放心了(这句话LYS说的是天津话)。

慈舟行者:哈哈,没事,你用天津话说也行,但是梵文现在已经成了一门叫文献语言,或者文献研究语言,它已经是一门“死掉”的语言,它更多的时候出现在文献里,当然,讲到佛学的时候会说梵文这么重要,杨老师曾经还对我说过,LH,你得学梵文…

FW:你学了吗?

慈舟行者:学了呀,我就是因为学了一些梵文我才知道,唯识的识在梵文里边是俩词,所以为什么说唯识难呢,从一开始我们伟大的玄奘,玄奘之后还有窥基法师,还有很多的大法师一直沿用了唯识这个词,但实际上识这个字在梵文里面对应俩词,你既然问,我就给你写下来,这个识啊,在梵文里边是俩词,当然他们有一个相同的词根,分别是viri-nana和viri-napti,这个已经从梵文变成国际音标了,所以大概念就能念出来,但是真用梵文念呢,它可能要加一些卷舌音或者弹舌音,前面还有小舌音还有大舌音还有弹舌音,如果说是你,比如咱们中国人有时候说一些中式英语,英国人也能听懂,就好像我们说我们这种梵音叫viri-nana,说出来的是英语发音,就是讲梵文的那些人也能听懂大概,就我们汉字的识字在梵文之中是两个词,他们都有一个词根viri,我们就要知道这个viri指的是什么,这个nana是什么,napti是什么,这个viri是认知、觉察的词根,当然这个词,梵文跟中文一样,一词多义现象特别严重,所以我们只能挑出当中较为本质的一个认知、认识、觉察;但其实它还有别的意义。那么为什么古人敢于把两个词变成一个词呢,我们注意到这里面有几个词,它是认知、觉察的词根,这个东西呢,表示的是入,这个是出,就是在真正的古唯识学中,人家是把这个东西分开的,我在唯识第二讲的时候跟你们说过,我们的眼睛从来都不是老老实实看百分百传信息进来,那是唯识第二讲,在唯识第二讲我说过眼识,它并不是像照相机一样照一个东西进来,不是,人的眼睛一定会根据过往的习气去加工,所以有的人,网上有很多测试游戏可以测测自己,一个图片,男生看过来是美女,女生看过来是爱因斯坦,就类似这种图片非常多,还有一个最著名的,就是一个动的图片,有的人看出来是一个女的在左转,有的人看起来是一个女的在右转,还有的人看起来是一会左转一会右转,这是谁在提供,这就是眼识,所以我就举一个这样一个现场的例子来说明,你的眼识从来不是百分之一百的把信息传给你,这是唯识告诉我们的,不仅眼识,我只是拿眼识举例子,耳朵也一样,当过妈的人都有一个概念,你哄孩子特别累你睡了,睡了之后呢,你打雷可能你都听不见,因为你太困了,但是孩子哇一声哭,你醒过来了,打雷的声音跟孩子哭哪个更大,肯定打雷声音更大,但是呢,孩子一哭你能醒过来,因为它实际上是加工过的,在耳识这个层面加工过的,所以就是我们不再往下举例了,因为今天咱们的主要题目是这个,我们再转回来吧。

YXM:你还没有解释说为什么识是一个字,但实际上是两个字,然后这个识其实那个意识就这样把它弄开了,其实会发现这个的那个的意思它就广很多,识字好像是并不是完全能够

慈舟行者:那当然,这是现代汉语的识字,古代汉语我们的一个字也是包括好多好多的意思,所以说随着语种的变迁,时代的变迁,我们慢慢就不知道前人在说些什么了,随便跟你说一个,听说过无毒不丈夫吗?啥叫无毒不丈夫,你解释解释,是不是通常人们理解的“要狠一点”的意思?

FW:好像不是那个。

慈舟行者:对,这是错的,其实人家古人说的是“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要有度量,但是以讹传讹,传着传着就离谱了,还有更离谱的,就是说四川人心狠,为什么呢?四川有句话,叫做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好像感觉四川人心狠,拿孩子套狼,实际咋回事呢?

YXM:孩子就是鞋子啊!

慈舟行者:没错!

YXM:我四川人。

慈舟行者:对,人家四川人说的是舍不得鞋子套不着狼,你要套狼,你要追跑,一堆人,一个从东一个从西一个从南一个从北的追,让它无路可逃,舍不得鞋子套不着狼,但四川人鞋子读音发孩子,以讹传讹,就是四川人心狠,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然后现在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反而成了众所周知的歇后语,就类似这种以讹传讹太多了。当然最早的时候,大师们把两个词翻译成一个词,我们要知道玄奘他老人家是在那烂陀寺呆了很多年,对吧,最后在四千人大会上,四千人不是咱们这种人,说四千个水平很高的人都没辨过他,他才毕业回去的,那么有这么样学问的一个人,他把梵文的两个词换成了一个词,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在巴利文里面原始的里面他就一个字,他是一一对应过去的,还有一种可能性他发现我只要把这里边的定义解释清楚或者阐述清楚了之后,我可以用一个更简洁的表达方式来表达,所以更多的我们就不在语言学上展开太多了,因为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课题主要是这个。

YXM:这个应该是属于佛学的内容。

慈舟行者:对,这是佛学的内容,刚才我们进行的所有探讨,对一个词进行解释,虽然我举了一些生活当中的例子,但这些都在佛学里面,当然佛学根本上来说还是要讨论这个问题,佛到底说了什么,那么为了知道佛说了什么,我们不得不从自己开始研究,一方面根据唯识,因为你有眼睛你有耳朵,所有人都有,对吧,我们从自己所具有的器官开始用,然后通过我们用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来摄取信息由我们的意进行分析判定,然后才发现还有一些意不能解决的问题,比如说很多男生看到漂亮女生眼睛就走不开,那这可能不是意的问题,是天生带的,从出生就有,那女生看到帅哥,比如说我们最近看的封神第一部,那质子团出来的时候那一刻,女生们都哈喇子直流,这东西不纯粹是眼睛、不纯粹是思想的问题,还有习气的问题,然后我们就从这个里面慢慢知道,哦,佛陀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然后又讲了些什么,这就是佛学。佛学要讲的核心问题是佛说了什么,但是佛毕竟离开了我们两千六百年,两千六百年前一个人说了什么,那个时候连佛经都没有,那时候只有什么呢,只有树叶子,你没听错,树叶子,最早的佛经是以巴利文写在树叶子上的,树叶子咱也不知道这玩意能保存到什么时候,保存不了太久,那只能是分发下去,大家都赶紧背啊,背啊背啊,背诵,然后过短时间再来一遍,第一次佛经的真正的第一次结集,是在佛陀涅槃之后一年内就进行的,但是佛经真正以文本形式,就是以这个书本形式出现那个时候佛陀都已经去世差不多快五百年了,当然,这个跟人类的技术发展有关系啊,所以佛在金刚经里面说过嘛,若五百年后还有人信我,而且是不惊不怖不畏,那这个人怎么样呢,宫老师,金刚经怎么说的。

GP:稀有。

慈舟行者:对,甚为稀有对吧,第一稀有还是,这就是佛学啊,我们不多说了。佛学的核心是佛说了什么,但是为了解决这个佛说了什么,我们不得不学习历史,不得不学习当时的地理环境还有当时的社会结构,对吧,很多都要学,慢慢本来就是要搞清佛说了什么,对吧,然后最后不得不变成你所说的知识,然后呢,在搞这个的过程当中呢,还要用到勘探和测量仪器,比如说现在很多人说楞严经是伪经,我们大名鼎鼎的爱国人士梁启超,除了梁启超之外还有吕澄,欧阳竞无等一大堆人,说楞严经是伪经,举出了一大堆例子,比如说我们佛经佛家都说六道轮回,楞严经是七道轮回,举了一百个例子,说楞严经是伪经,叫愣严百伪,我们今天先不讨论楞严经真伪啊,那是佛学问题,那么你就会发现,就是如果说我们为了搞清楚佛说了什么就去搞文献,而这些文献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翻译,还有不同的内容,甚至有些内容还相互打架,比如说唯识跟中观就打架,中观里面又分中观应承派和中观自续派,各自认为自己才是对的。所有的宗教最后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分裂问题,为什么,其实就是大家靠理解而不知道佛是怎么证的,不知道佛证的啥,因为佛之所证是内证,那这东西没法表达,能表达出来的已经是第二义了,那这时候人们只能退而求其次,去找佛说了什么,而为了证明佛说了什么,就要做研究,而做研究的话有两种方式,一个叫禅修,一个叫文献,但是只靠禅修和只靠文献都是有问题的,我待会挨个细说,我一个一个先说完,那么现在有很多的这个学者又说禅宗整个都是假的,为什么呢,禅宗的来源是什么呢,来,你说,禅宗最早是谁来的?禅宗初祖。

CY:达摩。

慈舟行者:不不不,达摩是禅宗在中国的初祖。

YXM:是那个拈花一笑吗?

慈舟行者:太棒了,拈花微笑,大家知道,拈花微笑你知道是吧,你知道拈花微笑出自于哪吗?

YXM:不知道。

慈舟行者:来,我给你科普一下,记住啊。

LYS:我知道。

慈舟行者:来,你说。

LYS:楞严经?

慈舟行者:错了。拈花微笑不是出自于楞严经,但你敢说,证明你还是有胆量的,记住这部经啊,这部经叫《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这部经什么时候出现的呢?宋朝以后才出现的。

YXM:不是唐朝的啊?

慈舟行者:对,而且全世界当时只在日本有这部经,在《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里边,有拈花微笑的典故,我说的东西你们可以马上百度百科去查到出处,在宋朝以后才出现的《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中提到的拈花微笑,拈花微笑讲的是什么,讲的是禅宗的法是当年佛把佛法传给了大迦叶(古音“涉”),但是更为正统的、出现更早的佛经我们都知道的《增一阿含经》,里面“莫畏品第四十一”里面也讲到了佛传法给大迦叶【备注:原文为“我今持此法付授迦葉及阿难比丘。所以然者?吾今年老,以向八十,然如来不久当取灭度。今持法宝付嘱二人,善念诵持,使不断绝,流布世间。其有遏绝圣人言教者,便为堕边际。是故,今日嘱累汝经法,无令脱失并提到然我今日迦葉比丘留住在世,弥勒佛出世然后取灭度”】,另外,在《涅槃经》中也有佛陀传法给大迦叶等人的记载;也就是说,佛传法给迦叶这个事是确定的,但是“拈花微笑”这个典故,是在宋以后才出现的,而且是在日本首先出现。那么在宋以后在日本出现的《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里面才出现的佛陀拈花,大迦叶微笑,然后佛陀就开始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这就是我们通常所知道的禅宗的来源,而这个所谓的禅宗来源是宋以后出现的。

如果你是一个搞文献研究的人,你是不是觉得这事特别不靠谱?不仅你觉得不靠谱,连日本人自己都觉得不靠谱,所以这本经祂在哪呢,在日本版大藏经里面但不在正文里,而在卍续藏里【备注:依日本禅宗史学家忽滑谷快天《论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一文所说,本经应系伪经。因为无译者名、无请回日本的祖师、无藏经目录。而且,文字往往颠倒,且‘说时’不符史实,又有五时八教判释、相分、自性分等文字,凡此均足以说明本经当系后世所伪撰的佛典】。

我们知道《大藏经》分为多个版本,世界上最早的《大藏经》来自哪里?对不起,古印度人没有《大藏经》,《大藏经》是中国人搞的,谁呢?乾隆皇帝。那个号称十全老人、掌权六十多年的乾隆皇帝,说搞点佛学研究吧,招了很多人,把当时能够搜罗的所有的、清楚的不清楚的,都拢到一块搞了个《大藏经》,也就是乾隆大藏经。跟大家八卦下,我认识老师后,第一次送的礼物就是大藏经光盘,送书肯定是送不起的,大藏经的纸质书,这个店都装不下。因为我当时的感觉就是老师这样有学问的人肯定都需要这些查文献的东西,是一个很精装的光盘。乾隆大藏经是历史上最早的大藏经,之后日本的他叫卍续藏,卍续藏是在从乾隆大藏经翻译过来的基础上找了一些类似于《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这样的东西,也收录进去了,而在我国的乾隆年间编撰这个大藏经的时候都没有把这个经给编进去。类似还有其它一些被认为有疑问、拿不准出处的经,比如《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等,也都被放在这个卍续藏或者“卍续藏补”也就是附录里。而现在,我们很多人把“拈花微笑”当做禅宗的起源,在佛学家做文献研究上来讲,是不靠谱的。

以上这些内容佛学要做的事情,要做文献研究,熟悉古印度各语种翻译要梵汉对而且文献根据出土时间要列出优先级备注:这里指的是可予以采信的优先级有时候还要借助仪器测量14的含量佛学与考古学高度结合为了知道到底佛说了什么”。

有一种方法就是咱们《如何安心如何空》书里所说第三维直传,第三维直传的东西可能就会出现前面所提到的,被佛学研究者们说成是伪经的问题因为不是佛陀亲口讲的嘛。那么我们现在再回来看楞严经到底是不是伪经呢?如果你是要搞佛学研究的,楞严经就会被判定是伪经,大梵天王问佛决议经这么跟你说吧,你所看到包括金刚经在内,大部分的大乘经在搞佛学研究的人来看都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认为那不是佛陀说的华严经在天上说的,搞佛学文献研究的人会信这套吗?搞佛学人只认类似于《阿含经》长阿含经这些最直接的被认为是第一次结集(备注:第一次结集发生在佛陀涅槃后1年)的时候佛弟子们经过统一认识后所产生的经典。第一次结集完成后到第二次结集之前,佛教被佛学界称为“原始佛教”阶段或者“根本佛教”阶段,这个阶段的佛教只有“佛法”和“戒律”。而大乘经典什么时候出来的是第二次结集开始的也就是佛陀于公元前544年(备注:一说为公元前543年)灭度之后110年左右进行的,这次结集之后佛教因对戒律特别是“持金银戒”的解释之不同(备注:所谓“十事非法”)产生了分裂,产生了大众部和上座部,佛教进入到“部派佛教”阶段,大乘经典已开始少量产生,并开始形成“经”、“律”、“论”三藏,其中“论藏”是要经过反复辩论,才能形成“阿毗达磨”并流传。《阿毗达摩俱舍论》在这一阶段已初步形成。

第三次结集举行于佛陀涅槃后226年这次结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正本清源,并因据传称已证得阿罗汉果的大天比丘提出的所谓“大天五事”备注:“大天五事”具体指的是:大天比丘认为,阿罗汉仍然会有五种不足之处,分别是:1 余所诱,指的是阿罗汉依旧会有遗精这样的事情,这是由于他们虽然断绝了烦恼,但仍旧会受到外魔的诱惑所导致的不足;2 无知,指的是阿罗汉断尽了染污无知,却未能断不染污无知,所以证阿罗汉果要他人的认证;3 犹豫,阿罗汉断除了随眠疑惑,但是未断除处非处疑;4 他令入,需要借助他人因缘,才能入道;5 道因声起故,阿罗汉成道前需要借助“苦空”等圣谛,才能入道引发了纷争引起了阿育王的武力介入甚至经过了流血事件才予以平息,从此佛教进一步分裂,大乘佛教正式产生。佛学界通常认为,由于人类生产技术的限制,前两次的结集并没有输出成文的经典,我们现在通常阅读到的佛经绝大多数是在第三次结集中,在阿育王的支持下才得以批量问世并流传开来。

第四次结集,发生在佛陀涅槃五百年左右的迦腻色迦王主政迦湿弥罗国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了一些先前从未有过的新的佛经,且数量越来越多,所以又开始整理结集,这次集会的有一千人。这次结集后,佛门的“经”、“律”、“论”三藏已初具规模,并为后来的“唐僧西天取经”打下了坚实的佛典基础。

佛陀涅槃后又过了1100多年,三藏法师唐玄奘(公元602年至公元664年)到古印度取经时,佛教在其诞生地古印度已经式微了,婆罗门教早已重新占据了上风。现在全世界信佛佛最多的人恰恰是在我们中国玄奘法师先是到达古印度本土最后一个佛教中心犍陀罗也就是今天阿富汗和印度交界处这里,发现这里的佛教经过多年的战乱已经相当凋敝,就继续向东行走来到了第四次结集的所在地迦湿弥罗国,玄奘在这里见到并夜以继日地阅读了大量仍然存世的佛门大小乘典籍。

在这里停留一段时间后,公元631年,经过远超八十一难的出生入死的跋涉,玄奘终于抵达了佛教真正的兴盛之地、位于古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的那烂陀寺。在这里,玄奘遇到了唯识宗师戒贤法师并得到了他的指点,再加上那烂陀寺海量藏书的的加持,玄奘佛学造诣和内证功夫均突飞猛进。据传,在玄奘启程准备返回长安时,当时的古代中印度统治者戒日王还专门为其设置了“无遮法会”,也就是所有的参会人都可以平等地辩论。在这场法会上,来自各地的四千名大小乘佛教的著名学者、僧人、信众等,与玄奘进行佛法辩论,但却没有人能够驳倒玄奘。玄奘因此获得了戒日王授予的“大乘天”称号,并最终带着大量的佛经、佛舍利、佛像和其它厚礼返回大唐。

好了,讲完这些历史故事,我们再重新回到今天的题目佛法、佛教和佛学的史观之不同”,我们会发现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重要问题:无论是谈论佛法佛教还是佛学必须涉及实修以及从实修中得到的真实体证,而实修的体证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静坐中的内证体验,也就是禅修。我们知道佛陀本人也有很多经验来自禅修,这是有据可查的;无论你是信三个注:指佛法、佛教和佛学三者里哪一个,都必须承认佛是搞禅修的

那么这里头有一个问题,搞佛学的人往往认为禅修并不解决智慧问题,单靠禅修不能超越生死轮回这是知见的问题,这个知见可不能错南怀瑾先生可是说过的现前纵得九次第定犹是法尘分别影事 ,还记得这句话吗?所以说禅定是可以解决一些问题的但是禅定只是给你获得究竟见地提供基础的,禅定本身不必然导致明心见性,这个一定要搞清楚而佛之所证是什么?佛之所证可不是禅定经验禅定经验是古印度各教派的共法,这个千万别搞错了,这是很重要的一点,无论是搞佛学实证佛法还是皈依佛教,这个一定不要搞错

如果我们想通过禅定经验来学习佛法,一定要搞清楚禅定见性两者之间不是因果关系而只是关联关系。虽然按照《佛陀传》的说法佛陀本人是在禅座第七天时明星而见性,东方升起启明星,佛陀看见启明星而见性,但不等于其他人也可以或者必须在坐上见性开悟。对了,好像你曾经说日本有个老师是骑自行车从很高的坡冲下来然后心里豁然开朗觉得自己就开悟

GP: 秋山利辉

慈舟行者:秋山利辉他的学生都学他从坡上冲下来,希望因此而开悟。我一说你们会笑,觉得他的学生们都很蠢。好,咱们现在这样天天只会打坐却不提高智慧的话是不是一样赶紧反醒

LYS:你不也打坐吗?

慈舟行者:既然打坐跟见性不是100%有关,为什么要打坐呢?

YXM:提供基础。

慈舟行者:对!我们回到心经里面来说心经里提到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多罗三藐三菩提,般若是我们从实修经验当中所积累的“智慧”(备注:也有学者认为应译为“智能”,来强调其能够让修行者“到达彼岸”的“功能”),但是我们最后不是般若,我们要得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

一个不接受任何禅修训练的人开悟的可能性更大还是天天坐上坐下好好修行有禅定经验的人开悟的可能性更大显然是有经验的人,用现有的词来讲这是专业训练。所以我们要破a面也要破b面,既不能把见性开悟的机会寄托于禅修,也更不能不禅修。

文殊菩萨和舍利弗的对话舍利弗在树林中天天打坐也不出去行脚,文殊菩萨就过来批评他,文殊菩萨批评舍利弗,你天天在这里打坐就可以解脱吗?后世禅宗也有“磨砖不能作镜,打坐岂能成佛”的经典对话。

所以无论是佛门还是道门都有一个说法,当你在山上清修到一定程度无论是达到道教三花聚顶也好还是达到佛家所说的三脉七轮开了多少也好,这些都还远未到达究竟解脱,还要到世间来,要跟各种各样的人混,看你到底行不行。不能只是在山里清修的时候各种大光明一到凡尘中,见到美女金钱就“道心破碎”,那就完了佛门最终真正解脱轮回不是肉身解脱咱们的肉体和肉体所覆盖的能体最终报销掉佛门的解脱指的是“智慧解脱”,是主体层面的事情

 

这段讲完后进入到提问环节

 

CY:最近读书读到野狐禅”这个词,相当于问大修行是否不落因果”?

慈舟行者:这个典故是在问不落因果还是不昧因果,一个是落一个是昧不一样的。

CY:按您说大修行应该跳出轮回叫大修行者。

YXM:发现你现在才说正题。

慈舟行者对,你原先问的是佛学的问题,我也选择了在“佛学”的范畴先回答。孟子曰:事有不得,反求诸己,我今天讲之前简单的准备,但是我实际展现时候我得把我准备的全扔掉然后根据实际反馈情况来边交流边讲。以前讲其它时候也这样,有教材但随时应变、互动

YXM:下次跟你请教讲课。

慈舟行者:你问不落因果不昧因果,你的问题是什么?

CY:我的问题是大修行人指的是什么?因为在我理解大修行应该是一个出轮回的才叫大修行

慈舟行者:我要问你出轮回的主体是什么?谁在轮回谁又出轮回?

CY :轮回的是八识。

慈舟行者:谁说是八识出轮回

CY:七识

慈舟行者:谁说七识出轮回咱们基本概念没有搞清楚根本不能回答问题。我们画一个图,假定这是轮回界,无明~……~老死十二因缘法,这是一个源源不断的环称之为轮回,谁在里面轮回呢?

CY:自己一部分

慈舟行者:你这个回答是对的,虽然这句话里没有任何七识,八识专业术语但是你这个描述恰恰是对的。我们来看一下,我们就回答唯识分哪几个识?

CY:五识、六识、七识、八识。

慈舟行者:对。

XX:八识又分有染无染。

慈舟行者:八识又分染净,所有的这一切我画一个简单点的图,假八识是一个海面,整个八识是众生叠加在一起,这跟八识实际情况有关,八识是一个全体,如果大家都在八识里呆着,你能感到其他人的八识,才存在心心相印”的可能,所以八识里面有众生“共业”体现形式,或者说是重叠

CY:我这有很多问题可以提问吗?

慈舟行者:你的问题是否跟我今天讲有关

CY:可能没有关系,但是都跟唯识有关系。

慈舟行者:那可以。我接着回答你刚才的问题,首先众生的八识是重叠在一起,七识是你的个体,我们通常所说的共业在这(指向白板上“众生业海”这一部分)众生八识重叠在一起而且相互作用,七识也可以展出来一部分,但是相对于八识来说有限。七识是你的个体对应是别业,当然这几个(备注:指五识、六识)都可以对应别业,我们知道七识定义从生到死俱生我执个体从生到死的一个分段生死里就有七识,当身体死亡时某特定的七识就消灭了七识包括六识功用并没有消灭,所谓中阴身也能看能听也能干很多事情,它的功能还在,功用还在。只是搭载这个功能的这套东西没有了,这个概念大家要记住。这个清楚再说轮回,我们证佛之所证,证的是什么?按照禅宗的说法证的是自性”,也就是个体在法界的根,这个认识咱们是统一起来。好现在问你这个自性要修的吗?是靠修来的吗?既然自性不是靠修来那祂怎么来修是一个因,比如有人修神通得神通,修神通是因得神通是果打坐入定的各种境界也是因果打坐多少多少次是因坐上呈现各种境界是果,而自性修行”、“本自具足”的,那么自性在哪?

XX

慈舟行者:没错,自性是认的,在哪里?我们刚才讲轮回回答她的问题,自性在哪里?

CY:轮回之外(指着白板上的图)

慈舟行者:恭喜你答对了但不全对。自性不在轮回但也不离轮回,祂一直都在。所以你刚才说轮回是自己的一部分是对的,这“一部分”是打引号,当你没有证得自性,轮回之外自性本来就有,这东西对你来说就不知道,把轮回里面东西(备注:八识、七识、前六识等)当你,然后才有轮回,所以佛经当中说无有涅槃佛,亦无佛涅槃,无论你这个肉身怎么转轮回,自性始终在轮回之外,“轮回之外”又要打引号,只是不入轮回也不出轮回,我们为了给大家说清楚才不得不画图,图上只能画成是这个在轮回内这个(自性)在轮回外其实没有内外,绝对的空哪有内外明白了吗?这个只能认,认完之后就知道可以自由做选择。

CY:所以叫不昧因果。

慈舟行者:昧的概念是不糊涂不被蒙蔽,知道自己有自性也有出入轮回部分而这个是合一的,我可以选择在这里,我也可以选择在这里,这叫不昧。但是你只要有任何”的存在形式不可能不轮回界发生关系

FW:只要认得自性就脱离轮回

慈舟行者:在认到那一刻你可以脱离的,但是你并不能保证从你认到直到最后时时刻刻都在自性,这个还是要修的。自性”本身不需要修,但是“体证自性”这个功夫要修的,而且这一生还得一直修,理解了吗?

FW:所以叫悟后起修。

慈舟行者:认到之后才知道目标,有目标让这个身体原来只有内心隐隐的最深处有感,知道除了这个肉身之外还有别的,确定这个东西存在到真的跟这个东西合一,是很漫长的功夫,所以我们在坛经里面会看到慧能夜半悟了,悟了之后到出山讲法中间16年时间,这16时间老人家干什么去了,就是把自己认到那个隐隐的自性到最终跟自己完全合一所以咱们老师反复强调做功夫主体一定不要长时间出去重心一定跟自己肉体重合,这是老师反复强调的你还有什么问题?

CY:太多了。

慈舟行者:哈哈那你先别说了,先把我的正文讲完,把原先准备的正文列表给大家列出来,大家在正文的基础上提问题当然虽然我准备,我一向不习惯把自己讲完让别人提问,那样子课堂就没有气氛了。

CY:上次在群里问的问题,五识是接收?

慈舟行者:它还要加工一下。

CY:加工是生理的加工

慈舟行者:不完全是,唯识可不是纯生理的东西,唯识既有生理部分又有心理的部分。

CY:心理加工是脑子的加工

慈舟行者:那是现代科学语言,所以我们要讲唯识在古代那个环境人们说的,给你画一个大概知道我要说什么,我们通常认为这是前五识,下面是六,下面是七,下面是八,这些东西之外还有一个自性,如果你们都是这么认为,那就错了这就是问题。注意我刚才说梵汉对那块,人家古代识字一个字在梵文里字根还记得吧,也就说真正的应该是怎么画呢?它是嵌套的,所谓前五识起作用跟我们所谓认为的大脑,我们现在所说大脑跟古代六识不是一回事,五识起作用自然跟六识发生作用连着的,第六识作用又跟第七识作用,它不是一个个颗粒之间独立的,如果只是这么简单的关系咱们直接把这些备注:白板上板书的各种识全部绕过这里备注:白板上板书的“自性”就可以了?但实际上不是,这些都是高度联结在一起的,或者用一个几何学术语叫嵌套。问:是包含吗?它是嵌套在一起的,严格来说是嵌套不是包含,嵌套和包含在数学上有确切的描述,但咱们这里它是另外一个描述,它不是纯粹面积体积嵌套,它是从作用层面嵌套。

举个例子,二战之后有些人战场后遗症,比如说炸断一只胳膊,但是他经常会觉得没有手情况下问医生说那个手有指甲长出来,扎得手心很疼,这病叫幻肢痛。也就是他明明没有这个肢体,还感觉到疼一个并不存在肢体疼得很具体治疗这种病发明了很多方法,其中有一个方法是这样,一个箱子有两个洞,一个放左手,一个放右手,当然左胳膊是没有手,右侧有手。让这个患者在观察中看见好像有两个手,为什么呢因为放个镜子。然后医生说你现在不是觉得手攥起来,指甲把手掌扎破了吗?然后打开你的手。显然左手没有了,不能打开,他就打开实际存在的右手,把这个实际存在手指甲剪掉,他就再也不疼了。这是真实的治疗案例在中医里也有类似的案例遇到下雨之后已经不存在的腿会疼怎么办?在他不存在腿的经络位置上给他扎穴位,他居然会得到治疗,这是幻肢痛不是一个纯物理空间的东西,因为他压根没有这个东西所以只是为了用一个词,就要用嵌套,如果一定要讲的更深就是因主体的认知导致的时空,我们现在所的房间,在三维物理空间里很确定,但是实际这个地方同时存在N多时空,但是你只认识到当前这个一个时空不等于别的不存在,所以这个嵌套不仅仅在肉身上有嵌套,时空层面还有这就更深了

刚刚擦掉了轮回”的板书,轮回本质就是对时空的超越,当然怎么超越时空,物理学上告诉你超光速就可以,但是爱因斯坦说超光速是不可能的,超越时空是不可能,这是现代物理学说的,但间并不是客观存在这是爱因斯坦说的不是佛学说的——时空因什么存在——因观察而存在,是物理学。如果大家熟悉狭义相对论就知道尺缩效应钟慢效应,当你跑的足够快你发现时钟变慢了,跑的足够快发现尺子变短因此你会发现,时空跟观察有关系,每个观察者按照相对论来说,严格来说都处于自己所在的时空坐标系当然,这是物理学不是佛法,我在讲物理学如果大家有了相对论基础你会发现金刚经有句话就能成立了,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怎么解释CY老师

CY:就是其实他们都是一个,不会真的分开。

慈舟行者:这是你的解释,我们来看物理学家怎么看这个问题,物理学家告诉我们时间本来就不是客观存在【备注:物理学家判断物质或者场存在的前提是“相互作用”有了“相互作用”才有通过“测量”来验证其存在的基础,无论是我们用眼睛和手来测量,还是通过科学仪器来测量,本质上都依赖于“相互作用”;而时间是哲学概念,因为找不到什么客观存在的物质或场跟“时间”发生相互作用。相对论物理学家不认为时间是客观存在牛顿力学也只是“假设”存在绝对时间

CY:都不存在。

慈舟行者:对的,客观上并不存在过去,不存在现在,不存在未来,现在我们只能假设我们几个人在一个时空里,我们默认这个假设,要不然我们就会跟神经病似的,我跟FW说话之前还要跟她确认她是不是真的在这里,我们为了能够正常生活,我们只能假定我们认为这个真实存在,就是说,大尺度的天文物理不存在客观的现在,举个例子,现在太阳出来了,我这么说话很正常,现在大家往外看是不是有影子有阳光,但是他真的是现在的阳光吗?不是,那是八分四十秒前的阳光,你跟太阳不在一个时空,这还没有到佛法,这还只是是纯物理。

好了不再回答你的问题,我要把我的板书列表列出来,否则根本讲不完,我先把内容讲完答疑。大家问问题是好事,但咱们暂时先不问问题。

 

GP:暂时先取消提问环节

慈舟行者:对,暂时先不问,我先把原有准备的内容讲完。

其实我今天原本准备的是给大家讲一张表的,但是大家提问非常踊跃。我先把这个表画出来,我要讲的,这是三个东西,因为我讲这些最终不是为了讲唯识我讲这些是想告诉大家咱们毗卢禅法的真正的优势在哪。咱们厉害在哪。好,我再来往下讲,暂时先不要打断我,给我10分钟哈。

那么佛法,佛教和佛学,它们三个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不一样的。佛法,正如你们所说,解决证佛之所证的问题。也就是佛当时开悟这么一下子,他内证到什么。注意是“内证”。“内证到什么?这是最核心的部分。那么佛教呢佛教要解决的问题是坚定信仰。这个过程当中,必然要阅读各种文献,甚至搞文献研究就必然涉及到佛学,佛学最终认的是文献而文献在传承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丢失腐烂和毁坏。那么只要在文献中说不清楚,他就认为存疑甚至于直接判定为伪经

大家如果对佛学研究感兴趣的,可以去读一读梁启超对《楞严经》进行相关批评,不仅是《楞严经》,很多的大乘经典,都被抨击。在小乘看来,几乎所有的大乘经典,尤其是大乘佛教后半段出现的经典,全被认为是伪经更不用说密宗在小乘佛教看来,整个的密宗压根就不应该存在。因为我们都知道,藏密那相关的经典都怎么来的?当然佛教人士他们有自己的说法有些经,甚至都是在梦中或者定中见到,然后回来做记录流传下来的。比如说《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口述后,无著菩萨(备注:公元四世纪至五世纪,无具体的生卒年月记载)写的。但关于“口述”这个环节,则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弥勒是真实存在的一个人,另一种说法则是更加广为流传的说法,说无著菩萨是在定中进入兜率天后,见到了未来佛弥勒菩萨,然后在那里听课后,回来撰写了《瑜伽师地论》注意这里,佛教内部对同一个经典来源的认识是不一样的哈。佛教徒们则更愿意相信是无著菩萨他打坐入,见到弥勒佛,弥勒佛跟他说法后回来记录这种故事在佛学家们看来就是有问题的,我表达清楚了吗?

大家终于知道我要讲什么了吧?就是这东西在白板上画线,就是杨老师说的第三维直传”的问题。佛教和佛学,他们关于经典真伪的核心分歧之一就在这是否承认第三维的直传。如果说不承认三维直传,那你只能说大部分的经典都是伪经因为都不是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说的但不排除很多的经典很可能就是这么来的对吧?咱们也不用说这个事情有多么稀缺,在这个店里的人,有几位都见过S老师吧?S老师治病的那方子哪来的?你们知道吗?也是直传。直接给到我的给到我的时候我都不知道那玩意是药因为看上去全是厨余垃圾,靠不靠谱不知道还得查文献检验(哄笑)直传到之后,我说这是啥呀因为我没有受过任何的医学训练,但是呢,他太太(指S老师的太太)在家拜观音,我在家念心经,然后就有一个信息过来,好像就是给S老师治病的东西。但我是搞理科的呀,这种东西我得验证,别害人啊。查资料,查文献,一味药一味药地查。我在上网查丝瓜络之前我都不知道那是药一直认为那个东西就是可以拿来洗碗用的,我没有受过任何的中医训练

LWW:那药店有卖吗?

慈舟行者: 不卖,丝瓜络有卖吗?

GP:丝瓜络是药,是药就有卖的。

慈舟行者:哦,是药是吗?

GP:对,它是一味药

慈舟行者:哦,甘蔗皮也有卖的吗?

CY:甘蔗皮我不知道.这是突然蹦出来的是吗?

慈舟行者: ,我没有受过任何医学训练,突然给我毫无逻辑。方子来了之后,我一味药一味药地查,我发现都对症。我才拿着方子去见他。所以我不管你们是否坚信第三维直传,我信因为我有切身感受(备注:鉴于慈舟行者没有受过专业的中医训练,加上LLH老师想要了解具体情况,故该方子已于近日在向杨老师要到联系方式后、微信转交给了LLH老师)

LWW:给你克数了吗?克数就随便吗?

慈舟行者:没有。克数没有。克数是我自己通过体感得到的然后14变一次克数配比

慈舟行者:反正在我看来,他俩(佛教和佛学)如果打架,原因之一就是关于第三直传”的理解。所以《如何安心如何空》里面老师提了个问题:如果佛一直真实存在,为什么他不能直接传法给你?还记得这句话吗?好,我们先假定第三维直传是解决他们俩纷争的核心。那么问题来了是信佛教更容易得到第三维直传,还是搞佛学研究更容易得到第三维直传呢?

LWW:佛教

慈舟行者:你这么快就回答啦?

LWW:对,我觉得有一个信的力量

慈舟行者:OK.有信的力量。很好,你说的非常对。这就是佛教几千年来,直到现在还能被留下来的原因。 如果一个东西长期搁那,长期不起作用,那就没人用了同样,它(指佛学)也能一直传承,为什么?

LWW:知识的传承吧?

慈舟行者:知识的传承是有形的传承。但是我告诉你啊,即使是知识的传承也有第三维传承。哎,我真不逗你,大家手机里都有腾讯吗?打开腾讯视频,去搜一个人,叫拉马努金,去看电影。你们之后可以看。英文版就叫《拉马努金》。拉马努金是他的名字。电影的中文名被翻译成《知无涯者》。来自于庄子说的“知无涯”。腾讯视频,VIP可以免费看。这是一个数学家。他的受教育程度很低,没有完整上过中学。但是他一生写了3900多个公式。大部分公式怎么来的?直传。有意思吧?

学生:知无涯佛吗?

慈舟行者:不是,他信当地自己的一种教属于印度

学生:印度?

慈舟行者:对,因为他喜欢数学,然后他信的教的那个他认为的神,就老在他禅定或者做梦的时候给他数学公式。奇葩吧?这些公式我还可以给你写一个。你们看能不能明白

(板书)1+2+3+……=-1/12

谁见过这个公式?所有的正整数之和等于负十二分之一。是不是特奇葩?

学生:为啥呀?

慈舟行者:不为啥,这个公式是真的成立。你上百度搜,能搜到证明过程,而且这个公式有其真实存在的应用场景(备注:目前主要用于弦论物理学),不是拿来搞笑的。而这个公式就是拉马努金在禅定中或者是梦中得到的。这也叫第三维直传。所以,只要你是真正想要从佛那里知道答案,无论你是信佛教还是搞佛学研究,最终都可以走到真正的佛法这里来,最终你都要走到佛法的道路上来才能得到直传。明白了吧?这才是我今天下午要讲的核心的内容。对吧?你信佛也好,你研究佛教文献也可以。老师研究佛教文献楞伽经》、研究问题的时候突然内证自现量并在后来在禅定中得到了关于毗卢禅咒语的直传。

你们可以提问了,哈哈。我今天分享的主题叫结合唯识讲佛法、佛教和佛学的史观之不同然后我认为是否承认第三维直传,是构成佛教学佛的人和研究佛教发展史的人的史观区别的原因之一

我们都知道,按照佛教的说法,佛讲经的顺序是什么?佛是按什么顺序讲经的?(指着CY)你读的书多,你来说。佛陀开悟之后,先讲的哪部经,后讲的哪部经?

CY:我只知道《金刚经》

慈舟行者:按照佛教徒们的说法,佛开悟之后先讲《华严经》,也就是先讲最高经典这部经在“分科判教”里被归为一乘。当然这是判教的人的,它成不成立咱不管,(开始板书先是小乘,然后大乘有大乘始教,再往下是大乘教,然后密乘教,再往下就是华严这样一乘”的经典,华严宗认为《华严经》包含着佛门所有的智慧。这是分科判教的人划分的,他们认为佛开悟之后先讲《华严经》,但是华严经不是在人间讲的,是在天上讲的。从天上回来之后呢,开始传四圣谛“十二因缘”,然后又传了22年的般若部经典。刚说的《金刚经》就在般若里面。再往后,讲《法华》啊等等其它经典,最后,就是灭度之前以及灭度的当天讲《涅槃经》。这是搞佛教的人说的。也就是说,搞佛教的人认为所有被称为”的都是佛说的(备注:《坛经》除外,这部经是慧能所说,但在大藏经中被归在“经”部)

慈舟行者:好,我们先把佛教的人的说法先搁这啊,搞佛学的人是怎么说的?搞佛学研究的人说的是,佛陀——乔达摩·悉达多亲口所说的佛经只有很少的东西。比如说,《阿含经》是大小乘都承认的、佛陀亲传的法,因为出现的时间非常早。还有关于阿毗达摩,阿毗达摩就是如何辩论、如何表达,因此也用阿毗达摩来指代三藏中的论藏。两个人、更多人,如何根据自己各自不同的体证,把同一个东西表达得更清楚,这些都是训练。阿毗达摩这个训练方法,也是佛陀亲自传的。那么除了这些,当然还有戒律。戒律也是佛陀亲自传的。除了这极少数的、少有的这几部经之外,绝大部分的经,包括你刚才说的《金刚经》,都不是佛所说的,这是搞佛学研究的人所认为的。也就是说,大家的史观不同。

如果我们把佛陀理解为一个像我们普通人一样的真实存在过的人——因为我们知道佛陀的寿命是80年。一个人的寿命只有80年的情况下,佛陀大概25岁出家,31岁开悟。那么从31岁到80岁入灭,传法49年(备注:这几个时间点也有其它说法),假定所有经典都是他本人说的,几千万字啊,同志们。并且在当时没有印刷术、没有纸的情况下,49年边说边记录,也未必说的完吧?而且,我们看到的经,可都是经过整理的啊。

那真正讲的时候,就是像我们现在这样,你看,现在杨老师讲课也是老师讲,讲完了以后,可能有口语化的表达,可能有举例子,还有什么画图和板书,这些就得整理,然后整理完了之后老师还得定稿才能发布到“实修世界”。真正成文的佛经当时肯定也要经历这样的过程,对不对。

那么如果我们回到人之常理,那么自然会怀疑,那么多的文献怎么可能是佛陀乔达摩·悉达多王子一个人说的——如果大家是这个世界的三维的唯物主义史观,会发现,这么多的佛经几乎不可能是乔达摩·悉达多一个人说的。但是如果你承认第三维直传这个问题,那这个事就能够成立了。包括密乘的很多经典,说是藏在南天塔什么什么地方。然后通过直传的指引,去挖到一个岩洞,然后岩洞里面有东西,然后抄下来,或者做梦或者入定…这就叫第三维直传。

那如果,佛陀真的证达了我们刚才所说的不生不灭,在轮回以外,那祂根本就在时空之外,那么如果你能一直跟着祂,想要到祂那里去,叫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大智慧到彼岸”,直达“无上正等正觉”,对吧。你要真的一直心心念念都往祂那走,那完全有机会实现。而这个过程中,你会知道你得来的一些东西不是你自己的,就好像我给S老师治病的那个方子,我知道这个方子不是我自己的。那么当我在表达的时候,我也会如实说,这个方子不是我的。

同理,如果你是无著菩萨,你会把在定中得到的相关见地及其成书文献《瑜伽师地论》说成是自己的,还是从弥勒佛那里听来的听课笔记?所以,这个就是他们史观之不同的原因之一。所以,到底是不是佛说呢?是肉身的这个乔达摩·悉达多所说的,还是说是禅修者,进入定境之后,超越了我们这个局限的三维时空、得到了佛的相关信息然后再说的?如果你作为一个真正实语的合格修行者,你不可能把这个作为自己的、据为己有。

好了,我们再讲回唯识,其实刚才讲了,现在再串起来。那么唯识认为什么呢,就是你刚才说的轮回的问题。他是一个时空概念。轮回在时空里,时空的过去、现在、未来,构成一个闭环。如《圆觉经》所说:“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以轮回心生轮回见,一直在这里轮回。说白了,最本质上的执着是对时间的执着。时间对应的就是你这条命的长短。寿命是什么,寿命就是时间。所以我们所说的“我执”,首先是这个身体,只要对时间还有执着就一定还有生灭,而真正的自性则不生不灭。

我们的题目叫做“结合唯识讲佛法、佛教和佛学的史观之不同”,我们要点题。就是回到这个时空的问题。根据唯识的说法,自性是不生不灭的,当然这里的自性是禅宗的概念啊,不是唯识宗“三自性”的概念,今天先不展开。那么自性既然不在时空里,那么这个所谓的史观就必须要承认第三维直传。这就是我今天所准备的全部内容。

 

【提问环节】

 

FW:你刚才说,只要对时间有执着的话,那就一定还会轮回。刚才您又讲的是,不昧轮回跟不落轮回…

慈舟行者:不不,不是不昧轮回,是因果。是不昧因果,跟不落因果。不落因果是一个错误表达。不昧因果是正确表达。当初讲不落因果的那个禅师,讲完这个话,死了之后后面500年为狐狸。

FW:那包括佛陀,他也是因果里么?还是,他只是不昧而已?

慈舟行者:只是不昧而已。没有谁能“不落因果”。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FW:那超越轮回…

慈舟行者:在究竟了义上来看,没有一个什么固定不变的灵魂或者其它东西在轮回。轮回这个概念压根就不是源自佛教的。在释迦牟尼出家之前,轮回这个概念就已经被人说了上千年了。佛陀一开始也是学其他的宗派,想要超越轮回。后来发现在究竟意义上压根没有轮回。是我们误认为有一个不变的主体在轮回。这就叫以轮回心生轮回见而入轮回。这很重要。轮回是现象,不是本质。本质是不生不灭的空性。一个不生不灭的东西从哪来的轮回。

我们哪怕先不说证量,就纯逻辑推理也应该知道,轮回一定是一堆现象嘛。从无明,行,识,名色,…,一直到老死。这一大堆的现象不断的转圈,叫轮回。对不对,这是现象,都是现象。本质是不生不灭的空性。

FW:这跟我一个学道的同事给我的一本书,是一个美国人写的,相当于是一个灵体附在他的身上,写出来的。您讲的跟他的内容基本上合上了。他说,就几乎不存在时空的概念。有可能同一个人可能同时在好多个时空。都在出现,都在演角色。

慈舟行者:哦,你说的这个是物理学,都不用佛法,物理学就能解释了。你是搞理科的?(FW:嗯。)那你知道薛定谔方程么?(FW:不知道。)谁知道薛定谔方程?大家要多学点物理学。多学点科学。(板书中)我们都知道,当然薛定谔方程很复杂,大家都知道,有一个比较形象的表达,叫做薛定谔的猫。知道吧?这个猫,可能是死的,可能是活的,但是他是死是活不知道。大家要打开盒子看一看。打开看一眼,是活的就是活的,是死的就是死的。但是在没有打开箱子之前,猫处于既死又活的叠加态。这是薛定谔方程的其中一个思想实验,用来表达微观物体的二象性有可能在特定条件下传导至宏观。

薛定谔方程告诉我们,一个基本粒子,它的分布其实是一个概率。他既可以在这,也可以在那。大家注意,是同时。因为在极微观下,不存在时间。我们还是要多学点物理学。佛陀以前所说的好多东西,其实在现在物理学中已经开始说了。2600年前,佛陀所说的跟现在物理学家说的很多内容是一样的,只不过表达方式不一样。佛陀是用文字,把他的现量表达出来,物理学家是用公式来表达。这么说吧,根据薛定谔方程求解,你坐在这里的概率是99.999999%,那我就只能假设你在这。但实际上,此时此刻的你是可以遍布宇宙虚空的,就是说,现在你出现在太阳上的概率不为0,只不过非常低,所以忽略了。我表达清楚了么?就是薛定谔方程告诉我们,什么事都没有100%这个概率。他是个概率求解。波粒二象性你知道么?但是实际上不是波粒二象性,波粒二象性是一个不精确的表达,精确的表达叫场粒二象性。我们假定这是一个氢原子,氢原子有一个质子,假定这个代表质子,这个代表电子,一个质子,我们初中物理学说,一个电子,围绕一个电子转,形成一个氢原子。还记得吧?这个是初中的物理课本上是这么讲的,我们只能这么表达。否则初中生理解不了。那么如果你上了大学物理,学了量子力学,你会知道,这个作为核的质子,不是在这不动的,他是在动的,不断的在动。而围绕着他转的,所谓围绕着它转的电子,也不是不动的。他是在一个范围内,以一个概率云分布,叫电子云。你知道电子云这个概念吧。它是在一瞬间可以出现在这个范围内的任何一个地方。但是具体在哪,不知道。要怎么知道呢,要测量,通过测量才知道他在哪。卢瑟福拿了诺贝尔奖,他发现原子不是一个实心的。卢瑟福用阿尔法粒子(阿尔法粒子是一个物理学上的高能粒子)去轰击了金原子核,金、钯,这都是比较重的。当然金还可以拉成非常薄的薄片,就是普通的黄金,可以拉的非常非常薄,他用阿尔法粒子去轰击金箔,然后发现呢,只有极少数的粒子被弹回来了,大部分都穿过去了,说明什么了呢?说明什么?(CY:有空隙。)对。说明原子大部分是空隙。所以卢瑟福因此而发现了原子还有内部结构。然后就是因为卢瑟福发现了原子还有内部结构,人们就要考虑,既然原子还有内部结构,那它的中心的部分是什么?他认为弹回来的,一定是撞在中心上,那穿过去的那部分是空的,那么人们就给出来一个“行星模型”,认为电子围绕着原子核旋转形成了原子,而这个模型是错的。实际上压根不是围绕着旋转。如果学过量子力学就知道,电子是分为几个能级的,当它处于低能级的时候,是对应一个体积小的概率云上去分布的,当它被激发,比方说,加热,它会跑到一个更高能级、体积更大的概率云上去分布,但它可不是说在一个固定的轨道上旋转,这不符合麦克斯韦方程式。根据麦克斯韦方程,如果它不停旋转,那它必须要增加新的能量,否则它会在与其它粒子碰撞后,坠落到原子核里面去,因为异性电荷相吸。所以要维系这种永恒的运动,它肯定不能是一个旋转结构的模式,只能是一个概率云模式。你也在动,我也在动,大家都在动,是一个概率云模式。所以真正从物理学上来说,不存在波粒二象性,是场粒二象性。我们之所以觉得它是个波,是那个场散开并表现为一个鼓起来的波包,我们之所以觉得它是一个粒子,是场缩聚从而表现为粒子态。所以在量子物理学看来,本质上这个宇宙中不存在物质,只存在场,明白了吧。这个是物理学,不是佛法。但是物理学和佛法在这说的是一样的。

佛法说了,包括道教也说了,万事万物从哪来,从空中来。那么物理学现在也认识到了,比如,我站在这,大家觉得我是个人,但是要把我切开,继续切切到极微观,最后发现啥也没有,就是空的,全是场的存在。空是什么,空就是各种场。那么场聚起来,显粒子态,场松开,显波态。而且大部分情况下,我是显波态的。只不过我现在因为各种相互作用力,尤其是观察,各种观察可以导致场态坍缩嘛,从而有了宏观上的存在,当然这是宏观啊,微观上有微观的因缘。然后我就以短暂的,非常短暂的,以物质和能量的形态存在那么几十上百年,然后就又变成波了。这是物理学。

CY:我想问一下,业、因果与轮回的关系。就这几个感觉上很像。

慈舟行者:那你首先要告诉我,这三样东西的定义是什么。轮回我刚才讲了,你只需要告诉我,业和因果的定义是什么。

CY:我总觉得业是因果的一个总称。就是因果,感觉像是那种作用力和被作用力。就是,他是一个像是(量子)纠缠的一种状态。

慈舟行者:啊,我知道你在说什么了。你目前表达出来的都还是对的。但我个人不太建议你现在刚开始实修就在这里面深究。倒不是说我不能给你讲,咱们今天是这样一个场合,你说的这个是非常专业的,我需要结合实修给你讲,而且我讲的还未必都对。另外今天在座的不都是实修的人。私底下咱们专门探讨吧。

CY:行,好的。

慈舟行者:肯定跟你想的不一样。

CY:对,因为我是感觉,就是比如说,我在跟我的同事啊什么的,她们知道我在实修,她们就会问一些问题,问一些她们觉得很神奇,就是很想知道的这种真实性的这种问题。然后呢,我发现我(慈舟行者:没有能力回答。)对。我只能大概去讲。而且呢,再加上我婆婆最近不是生病嘛,就是到很后面了,然后我就也很想跟我老公说一下,大概这方面的这个事,可是我突然发现我也没有能力去解答的很清楚,就是包括,我不是找CX借了一本书嘛,叫《临终备览》,就是死亡分成几个阶段,然后中阴身之后又会去什么什么地方,就是这些问题呢,大家都很关心这些问题,可是我大概只知道一些名词,并不能用大家都能听明白的话去讲。所以我就想顺便问一下这个问题。

慈舟行者:那我建议你先回避这些问题。

CY:(笑)好,好嘞。

慈舟行者:因为你答错了的话,是有一些后果的。

CY:是是,所以我没有答。

慈舟行者:不答是对的。我这么跟你说吧,她们很多问题是为了逗你玩,她并不是真的想学佛。

CY:对,我知道。

慈舟行者:这个时候闭嘴就对了。你没有必要真回答,但你也不能骗她们。

CY:我会跟她们说,我说的不一定是对的。

慈舟行者:几乎可以肯定,如果你不结合实修或者你的佛学造诣没有到相当的程度,那么你说的一定不是对的。业力因果都是在这个时空内嘛,少造点业。

CY:我现在有时有一个感觉,就是我大概可以感觉到,比如说,有一些事件或者是场景,它是按照原有的轨迹在走,可是呢,我在做某些事情,会打破这个轨迹,它再往一个新的方向再走。

慈舟行者:是的,我们的心起的作用就是这样,不断地挪它的轨迹。这就是因果律的作用方式之一。

CY:对。

慈舟行者:但是大部分你是动不了的。我举个例子啊,假定我从金字塔上,推下来一个车轮子,你在半道之中呢,运动中,你可以用棍捅他,你可以让他朝左拐,朝右拐,但是你不大可能让它不滚下来。我们人能做的选择是起一点作用,但是特别大的事情要改变,那力量要非常大。前面你也问了,除了共业还有别业呢。你个人起的那点作用是别业。但是共业你肯定是搞不过的。佛陀曾经在经里面说过,就是人如果伸开双臂要拦住一由旬的水是拦不住的。一由旬是四十华里,也就是二十公里,你伸开双手要拦住二十公里的江水,想想就知道办不到。但是你确确实实拦住了你自己面前的这些水。这就是你可能在为了一个很大的愿,在做一个很小的事。但是最后跟你相关的这部分是你的成就,就可以了。轮回界有轮回界的规则。

CY:谢谢,然后我还有一个问题。就刚才那个问题,我还有点没明白,比如说五识,就是比如说我的眼怎么去呢,为什么不能修呢

慈舟行者:什么叫不能修”?这话

CY:你说前五识不用修

慈舟行者:不用修不是不能修,你眼睛坏了做手术就是修它啊,修理的一词多义啊是什么?就是我在时空节点A做某件事情,在时空节点B带来一个结果,这个过程是我自主的选择,这个叫。我不用任何专业术语么跟你讲,这叫是正向也可以是负向的,但在古代的印度还有古代的西藏,都有人专门修些咒法,诅咒别人也能修啊。你去翻《密勒日巴大师传记》密勒日巴大师最开始修的可不是佛法,是咒法、专门诅咒别人,而且很管用,把仇人给诅咒死了,也能修啊。

CY:那他这种方法是就是心……

慈舟行者:心连接到某个时空某个地方借力,借力量过来,不究竟嘛,所以最后发现这样有问题然后去修佛法。不是不能,它是不用修当然这默认你是健康的如果你的眼睛不健康,你当然要修宫老师就修过,眼睛已经近视了用眼习惯也不对后来通过手术和术后康复训练又恢复了

CY:等我想一下那就是这个眼它不一定只是生理作用,对吧,那它除了生理作用的另一部分作用是什么呢?比如你“六识”,我比较能理解,就是我的主体的某一部分出来跑到我的思想上来了,然后我可能会把它当做一个以前来说可以把它当做一个,但际上它只是一部分,但比如说眼呢,那我的一部分眼识跑到眼睛上来了?

慈舟行者:是这样,是这样。所以我刚才说是嵌套关系,不是完全独立的东西,比如说一个人从小就认定什么东西是好看的,他慢慢就会认为这个东西越来越好看,不经过大脑就会认为那个好看。再举个例子就是小时候,对,小时候你肯定听过一首歌吧,就是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隔壁班那个男孩子什么时候经过我的窗前。对吧,当看着那个隔壁班的男孩子走过窗前的时候,老师在讲什么虽然盯着黑,但是看不见具体内容。所以眼睛不是百分百总把息反馈给大脑要经过选择,而选择的依据与习气有关,它选择的依据是六的,所以我说是嵌套,就授权给让它在这儿(图示中前五识)就选择了,所以就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科学家们认为这是人类大脑为了节约计算量所进行的一种“提前筛选”。

CY:等于不是单纯的生理的一个作用……

慈舟行者:全是。生理、心理,就比如说我的内心老觉得个东西是对的,然后时间长了我就不用判断了,所以你看古代的修行方法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它老强调,时间长了,一旦知道”,马上开了,下意识就挪开了,还没到大脑下意识就挪开了,即使现在脑科学把大脑分为好几个不同的部分大脑正儿八经需要消耗能量的时候,其都要进行逻辑判,但是逻辑判断如果总做总做会做一些授权,你要看到这个……

CY:那是下意识吗?算是下意识?

慈舟行者:实际上是一种授权,是那个大脑把一部分的执行动作授权给了眼睛,然后眼睛就视而不见了比如你看举个例子,你听我讲事情非常认真,旁边远处飞过一个飞机可能就看不见,就是现在你的精力都在这里,然后那个就不见了,那个飞机的光仍然是经过你的眼球折射进去,要经过选择的。还有我举的那个例子,就是一个小图片,有的人看的是那个女生是左转,有的人看女是右,有的是一会儿转、一会儿右转。

CY:那其实是体的一个选择?

慈舟行者:不是主体一时半会的选择,是主体长期的选择形成习惯,然后这个习惯授权给前台。就比如说今天宫老板在,宫老板YY今天你可以单子,是授权给她了,是这个意思所以不是像我们所认为的这个前五识就是五个器官,没有任何的这个判断能力,不是的,它是有少量的判断能力

CY:那我还想再问跟这个相关,就是五蕴五识为什么不对应,就是那个色……

慈舟行者:香味触。

CY:不是是那个……看到嘴边都给忘了就是那个色想行识。

慈舟行者:想行识。

CY:就是为什么不和你看眼耳鼻舌身就对应的是那个色味触。

慈舟行者:不是眼耳鼻舌身对应色声香味触法。

CY:对,为什么比如说就是心经,它会单独把这个“五蕴”,就是五蕴皆空,这个“五蕴”

慈舟行者:“五蕴里面只有“色”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外部世界,受想行识都是内部。

CY:是啥意思?

慈舟行者:“就是蕴藏嘛,朝里边抓嘛“蕴”就是蕴藏往里边装,我们知道八识种子它有三个功能能藏CANG,所藏、藏,当然也可以念藏ZANG所藏、功能,要藏它藏就是嘛,就藏,要把这个东西藏起来,必须得有这个功能这是它的功能,从哪儿藏?从外往内藏嘛,从面抓藏在里面

CY:那为什么

慈舟行者:当然的概念就是这个物质身体,对吧,这个物质身体占用这么大个空间,我吃饭进去啊,维持这个色

CY:那为什么有耳蕴,没有眼

慈舟行者:它不是同一个概念,是另外一套逻辑系统。你说那个,那个色身香味触法……

CY:这个我能明白。

慈舟行者:识、它是十八界的概念,“五蕴”是另外一概念。你还是学点基础的佛学,要不然将来搞佛学的人没法交流

CY:要不你顺便就讲讲,不懂

慈舟行者:讲什么呢

CY:就是受想行”,“行”是心里的什么呢?

慈舟行者:我讲讲吧,看我能不能讲明白啊,讲不明白我会说我讲不明白,然后你自己去查文献五蕴是这么个五蕴“五蕴皆空嘛,”,当然首先啊,为什么要“五蕴皆空呢?“五蕴皆空才能度一切苦厄,因为痛苦就来自于你有“五蕴”心经里边说五蕴皆空才一切苦厄。这个不是颜色,是物质“受”我们粗略的暂时写为感受啊,但是其实不止是感受啊思想,包括反思也在想”,这个就是极微细的东西,极细微的习气活动啊等等,在思想显现之前就已经在在业力的影响下起作用了,只能这么去说了然后最后“识”是生发这些这些功能的载体,或者叫界面啊,是这几个我看啊,这图示是物质,这个是它的活动,是承载这几样活动的那个载体但不能认为是物质载体,而是功能载体,我用现代语言只能这么说了。

CY:《唯识》的“识”

慈舟行者:对,《唯识》的“识”,那么心经里边告诉我们,要脱苦,要那个没有痛苦度一切苦厄要脱离苦厄这个东西都得空掉。首先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这个物质身体物质身体什么地水火风啊就你首先说白了,说的粗浅一点就是你的物质身体要健康对不对?什么叫健康呢?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空了,至少你什么时候能够知道你肉体的存在一定是哪不舒服了才知道存在对吧,通常的情况下你浑身上下都舒服,你不可能知道的比如说我现在能够感觉到肩膀存在,那肩膀一定不舒服对不对,当你意识到你身体的哪个部位存在,就它不空,为什么不空因为它没那么舒服。我们初步的来说,但是你要去查文献,我这里是做普及啊,空了之后呢,你会怎么样你会身体舒服或者叫心旷神怡,是吧舒坦,那就要早睡早起对吧,然后这个作息要好,营养要好,然后还要打练功对吧。那么这就叫的部分啊,我们就先从字面意思开始讲啊。

”。感受要。既然要有,我们把这个摘出来,既然要有这个,那就必须要有一个对象还有一个认知这个对象的一个主体。那么的对象是什么?从这儿来,从那个物质身体来了吧。哎呀,我感觉到我不开心我感觉到怎么怎么样,因为你承认这个物质身体,假定我现在特别健康啊,我身体已经了,没有什么不开心,没有什么病痛,什么都没有但是我喜欢的不喜欢我,我很难受注意,叫难,是哪的难受呢?

CY:心里难受

慈舟行者:“在哪呢?我们先不管佛学东西,就是说最直观的“心”在这,对不对,我们先讲大白话再讲专业的那么一定是有一个对象。比如说当我感到难受的时候,我认为这个地方(手捂着胸口)就是我自己啊,我心难受,认为是主体。但是修的人认为,心不是主体,心仍然是对象这个心脏里的”仍然是对象,明白吧?好,我们只是拿心脏来举例子,那同样的,别人惹我生气了,我胃疼对吧,很胃疼那么这胃疼是这个胃作为器官的的器官它在疼但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CY:生气?

慈舟行者:对,是生气,那是谁在生气?承受生气的对象是谁呀?

CY:是假的

慈舟行者:你这是佛学了,咱们先讲人话

CY:那就是人,我生气

慈舟行者:对,在生气,普通人认为我生气那个,普通人把这个在生气的那个当成是主人而搞修行的人说是客人还在外面,这是《唯识》所说的嘛,五识、识、一步步的往下那么以此类推,也好,也好也好,我们不挨个讲,这些都是被普通人当成是主人的实际上是客人,明白了吗?所以我们只要讲清楚前面两个(色蕴和受蕴)五个就都明白了原理是相通的

那比如说你去外面某个试听走神了。老师问你:想啥来?你说:我在学费要不要交啊,今天是试听课,对吧,想学费要不要交老师会问你谁在你说我在想,同样的那个所谓的在想,你把那个我在想那个当成了是主,但是搞修的人,搞《唯识》的人告诉你那个仍然是客也就是说它仍然是对象明白,所以这个你要是真的懂得《唯识》的话,你读心经,读金刚经,或者你学中医,所有的东西都是能串起来的。首先是要分清楚主如果我们把所有的这些客体的对象都确定了,一层层往后退,最后一定会一路向下探寻,直到证达不生不灭的自性的存在。如果当我们实际证知了自己不生不灭自性,那自然就没有痛苦。我们因为生而痛苦得到的时候很开心,失去的时候不开心对吧?健康的时候开心,生病都开心,这都是嘛,那么如果我们发现有一个东西永远既不会得到也不会失去,永远都在脱离了这个苦,没有这个

CY:我可以理解是没有承载的这个东西,因为这个东西是没有的

慈舟行者:没错,这就是佛法说的先认知到是谁在承载这一切,然后知道这个东西它在本质上不存在(无常)问题解决了物理学家研究各种物质最后研究发现物质不存在那么现在的物理学我可以告诉你啊,我们又回到物理学了啊因为物理学到最后跟佛法说的其特别像。物理学上有两个概念,一个叫普朗克时间,一个叫普朗克长度。普朗克时间是多长呢?比一瞬间还要短得多得多啊,它是十的负四十三次方秒这么短的时间。普朗克长度是多少呢?是十的负三十四次方米。在十的负十三秒之前宇宙不存在你们都知道霍金吧,天文物理学家,同时也是理论物理学家的霍金讲那个大爆炸理论。讲完了之后呢,下面有人提问老师那个你讲大爆炸理论,我想知道大爆炸之前宇宙是什么?霍金说你的问题本身就有问题,为什么?因为时间都是从大爆炸开始的,所以就不讨论大爆炸之前这个概念没有懂了吧

现有的物理学就认为宇宙来源一次大爆炸啊,但是呢,现有物理学也告诉我们,现有的大爆炸的各种现象的展开是从十的负四十三次方秒之后就是说宇宙刚刚开始生的最早的那一瞬间,四种基本作用混合在一起的,然后过了那么一小会儿,然后引力从中分出来了,然后又过了那么一小会儿,强力从中分出来了,但是电力和力还在一起。然后又大概不到十的负十次方秒吧,四种基本作用力都分开了,但是宇宙在刚诞生的时候,四种基本作用力是一个。物理学家们目前只研究到这了,而宇宙诞生从第零秒到第十的四十三次方秒之间这段发生了什么,你问物理学家,物理学家说我也知道这段时间啥也没有,只能绝对的未知领域。我没有给你讲法,这是实实在在的纯物理学物理学家是这么说的。

那同样很多人不认为物质可以一直往下嘛,对吧,庄子曰一尺之,日取其,万,这是哲学家说的,但是物理学家跟你说不是这样。当然印度也有这种,就是像这个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发明原子论,而和原子论类似的在印度叫极微论,就认为物质是由极小极小的这个不可再分的东西构成的,这叫原子论,但是哲学家像中国的庄子这些哲学家认为物质无限可分。但是到底谁对呢?

物理学家们说,把微观物质不断切切切,比如说这个原子切成原子核和电子,对吧,然后呢,再往下切就切到中子质子,质子那有三个夸克,然后呢,这个外边还有电子,电子已经不可再分了,现有物理学认为它不可再分,为什么?因为它已经是场和波的场粒二象性的存在了,已经这些东西,已经是,然后夸克也不可再分,它是不停振动的能量,那么这个尺度是多少?十的负三十四次方那么像你这么聪明的一定追问那么比十的负三十四次方米还小的尺度发生了什么呢?物理学上叫涨落。在极微观的尺度下,整个的宇宙充满了生机,不断在“涨落”。什么是涨落?“涨落”就是基本粒子虚空随机成对产生,又随机湮灭假定我们现在把这个瓶子抽真空,抽成百分百的真空,空气全部抽完了,百分百真空。那这里边仍然是充满了东西,但不是空气,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物质,而是各种各样的。比如说我把它拿着朝太阳,那太阳光穿过它过去,太阳光这个电磁波也是一种明白吗?它这边有各种各样的场,当我们把物质一直切下去,切到比十的负三四次方米还小的时候,就会出现量子涨落。量子涨落的概念就是从虚空之中随机同时产生正反物质,然后又瞬间消灭,回到虚空同时产生同时消灭,同时产生同时消灭,然后给你造成一种真空中啥也没有的错觉这是纯物理学啊,它是纯物理。

包括我刚才讲的这个大爆炸,霍金所说那个大爆炸,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一切都来自于一次对称性”,这是物理学啊,这是纯物理。也就是说,物理学家们认为宇宙从啥也没有的虚空之中诞生的时候,它是同时诞生了正物质和反物质物质和反物质湮灭之后产生了光,也就是说这个宇宙最开始只有光,什么都没有。所以圣经里边说起初神创造了天地神说要有光于是有了光说的就很像是大爆炸初期的样子,理论上来说,整个宇宙应该是一团光,啥也没有,只有光,对吧?宇宙本该是这个样子但是也不知道什么原因,物理学家至今没搞明白咋回事宇宙在早期爆炸的时候并不是绝对对称的产生了等量的物质和反物质,而是产生了对称性破缺,破缺了多少呢?二十亿分之一。就是最开始的大爆炸,最开始的大爆炸产生的正物质反物质多那么一丢丢一丢丢是多少呢?二十亿分之一

CY:所以这就不平衡了

慈舟行者:对,所以才有了你、我、他和这个宇宙万物

CY:不平衡,所以就动起来了所以才有

慈舟行者:对,物理学家是这么说的。如果爆炸的时候是绝对的平衡,那整个宇宙就是一片光,除了光什么都没有,然后重新回到虚空。那么在早期大爆炸的时候呢,由于正物反物质比,反物质多了那么一点点,所以才有了今天的宇宙万物,这是物理学家说的。当然佛教类似的说法,佛教一念无明而生万法还有什么要问的?

CY:没有了,我一会儿再问…

慈舟行者:那今天先讲到这里。

 

 

 

 

延伸阅读:

文中提到,汉语中的“识”字在梵文中是两个词。以玄奘为代表的先贤们,用了一个“识”字来代替了原来的两个词。因此本文讲解者在讲解时,结合板书绘图对其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即“识”字实际上包括认知过程中的“输入”、“识对‘输入’的作用过程”及作用结果也就是“输出”,而且还包括完成这个过程的“功能载体”,而文中也强调了这一“载体”并非通常认知意义上的“物质存在”,而是以“空”的形式存在。

值得强调的是,“识”的涵义包括人类认知作用过程中的“作用”、“作用的过程”和“作用的主体”,且该“主体”被认为是包括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和第八识等不同层面;而人类认知作用过程中通常所谓的“外部世界”,一般不是唯识学中的“识”所涵盖的对象。

 

为方便想要深入研究的朋友加以了解,现将相关的梵文原文词根及其涵义摘录如下:

“识:vijnana,见于玄奘法师译《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等经典;

Svabhava:法之本体;恒有之法体;亦译为“自性”;

Manas:末那识,即第七识;

Alaya:阿赖耶识;

Pravrtti-vijnana:转识,前七识的总称,因他们都依据阿赖耶识而转出;

Tathagatagarbha:如来藏识,即清净无漏的阿赖耶识;

Amalavijnana:阿摩罗识,无垢识,也被称为“第九识”;

唯识:vijnaptimatra,其中,matra 的词义是“唯独”或“唯有”,而 vijnapti 的原义是报告和告知,与它相应的巴利语 vinnatti,词义是告知或提示。vijnapti 是源自动词 vijna 致使形式的名词。动词词根jna 的词义是知道,加上词缀 vi,则有分别的含义。这样,作为这个动词致使形式的词义“告知”中也含有分别或识别的意义。汉译佛经中正是依据这个含义将vijnapti 译为“分别”或“了别”。同时,作为致使形式,可以将识理解为分别或了别的施动者。

在世亲的《唯识二十颂释》中也已明确指出“心、意识和了别是同义词”其中,“了别”(vijnapti) 一词即“唯识”(vijnapti-matra) 中的“识”(vijapti)。这句瞿昙般若流支译为“心、意与识及了别等义一名异”。玄奘译为“心、意、识、了,名之差别”。这里的“义一名异”和“名之差别”对应的梵语原词是 paryaya,即“同义词”在唯识学中,还有一个常用词是 prajnapti,通常译为“假名”,也译为“施设”或“假设”。此词的原义是教导、告知、指定或安排,与它相应的巴利语 pannatti,词义是说明、显示、标示、名称、观念或概念。唯识学中使用此词是表示妄想分别使用的名言概念。这些名言概念是人为的施设或假设,只是假借的名称,即虚假的名称。”

 

以上引号内的内容,即关于梵文注解部分的文献出处:《梵汉对勘唯识论三种》,黄宝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10月第1版

下载| 打印|
分享到

全部评论

  1. 慈舟行者2023-11-19

    值得强调的是,“识”的涵义包括人类认知作用过程中的“作用”、“作用的过程”和“作用的主体”,且该“主体”被认为是包括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和第八识等不同层面;而人类认知作用过程中通常所谓的“外部世界”,不是唯识学中的“识”所涵盖的对象。

    X

    修改评论

  2. liudong2023-11-19

    认真读了全文,感觉作者功底深厚,知见很正,佛学历史讲的十分通透,物理学方面的引用也十分恰当,赞!

    X

    修改评论

  3. 龙山行者2023-11-20

    表达和思路比较清晰。
    有一个小建议,能否从毗卢禅体系去看唯识,从实相的角度,而非从历史考据或者推理的角度,如果依止科学精神,从毗卢行者的视野看唯识,对行者们的修行或许会更有助益。

    X

    修改评论

  4. 慈舟行者2023-11-20

    谢谢您的指点,这是我接下来的努力方向。

    X

    修改评论

  5. 亦真2023-12-16

    赞叹

    X

    修改评论

  6. sdy2024-02-20

    感恩!

    X

    修改评论

实修世界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