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实修世界!

中文简体|中文繁体



最新发表

关于修行的交流讨论

2022-03-04 xszxsz 阅读:3924 评论:0 Loading加入收藏

在讨论或请教之前,实在是有必要弄清楚各自表达所用的词汇,其内涵及外延对方是否理解了,即时是同样一个词,在各自的认识上也会不同。不要说人和人不同,即使是经典上的用词,在各经典中的定义可能会各不相同,甚至在同一经典中的一个词,在不同章节中也有不同含义。不弄清讨论的前提,讨论起来就是牛头不对马嘴的。

杨老师借用唯识论中的一些名词时,对这些名词也有定义,也在不同场合说过与唯识中定义的不同。例如“意识”一词,就和唯识中的不同,严格说来是唯识所定义的意识的一部分。除非详细研读作者著作,否则容易错解,甚至认为作者仅达意识的一点清净面。

对任何一部了义经典,若只读甲经典可以悟道,读乙经典也可以悟道,但若浑沦吞枣不求甚解,把看似相同其实不同的名相体系搅合在一起,那就全乱了套了。终极意义上来说,所有了义经典、所有真正明师,所说并不矛盾。若有矛盾是我们自己的问题,真理唯一。不同的是修行方法次第、语言表达。

需要有这种态度:有心求学者应自问:是否谦虚地了解对方所述的精确所指?对于有心帮助者应自问:是否耐心地了解对方所述的真实含义。若慢山高耸,就无从交流了。

宗镜录卷第四十六:“一佛法外外道者;二附佛法外道者;三学佛法成外道者”
。前两种不说了,其中第三种:“学佛法成外道。执佛教门而生烦恼。不得入理”。即使所说都是佛法,但若因执生烦恼,行者也需小心了,这是外道。

另,脱离体证只谈概念,很容易把佛法当世间学问来研究了。所谓解心起悟心塞。佛法本身是反对执相循名,但借助名相说明问题。杨老师说经典用来验证自己所证。若用来讨论修行境界,恐怕也是因地菩萨妄测果地。

不见性也可以做转习气的工作。明心见性是悟道而已,(不是证道),是明白修行目标可以更高效修行了。以下为印光法师说:“虽明心见性, 去了生死, 尚大远在。以明心见性是悟, 不是证。今人能悟者尚少, 况能证乎?!证则惑业净尽, 生死之因既断, 自不感生死之果矣。……纵然到明心见性、
见性成佛地位, 尚是凡夫, 不是圣人!”其后行路漫漫,共勉之!

下载| 打印|
分享到

全部评论

实修世界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