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实修世界!

中文简体|中文繁体



最新发表

《21天打坐操作习惯训练营》系列文集——原理篇

2023-11-09 云空秀慧 阅读:1157 评论:0 Loading加入收藏

目录

    PAGEREF _Toc148039111 \h 1

21天打坐操作习惯训练营》系列文集——原理篇  PAGEREF _Toc148039112 \h 2

打坐  PAGEREF _Toc148039113 \h 2

二. 座中乾坤  PAGEREF _Toc148039114 \h 4

三. 心流  PAGEREF _Toc148039115 \h 6

. 关于老师的五首诗  PAGEREF _Toc148039116 \h 8

 

 

 

  

20238月19日到910日开展的《21天打坐操作习惯训练营》,缘起于2月份时针对前行4组今年十一月份要毕业的情况,QSL发心要在这之前把毗卢禅四项硬功夫:外圆功、吐气、持咒、打坐给大家打下坚实基础,开设了这一系列操作习惯训练营。打坐操作习惯训练营是收官之作。

除了打坐的起始动作、打坐持咒、打坐收功这些基本流程以及动作要领的训练,还增加了周天和心流的内容为一个实验探索。

训练营,共分了六个营两个观摩团。都在完成目标前提下,训练方式自成体系,各有特点。共同点是对打坐前的起始动作、打坐原理以及打坐收功分别以SYLSLZRS的讲座为理论操作基础,各组开展训练。不同的是对周天的认识以及操作存在一些差异,呈现出各自特点。

为了更好的发挥这次训练营的价值,我们编辑了这个文集,供同修们探讨学习。

本文集分为个部分,第一部分原理篇,收入了老师关于打坐、周天、心流等四个方面的文章;第二篇辅导篇,收录了LSL分享的打坐的原理、SY分享的外圆功静练、ZRS分享的收功动作的学习、WLH分享的关于周天的认识与辅导、ZH分享的认识与表达自己的状态;第三篇操作与分享篇,收录了QSL带领大家一起学习老师《打坐》的发言、CCF师兄带教打坐流程、WTFZHYZZLHY带教周天、YZS分享心流。第篇总结篇,收录了总顾问、营长、总教练、各营主教练、部分教练及部分营员的学习体会与感悟。

本文集由QSL策划、LSX师兄完成组稿、编校。

非常感谢各位给我们带来精彩讲座的顾问、分享供稿的行者,参与讲座文字整理的行者、感谢每位参与打坐操作习惯训练营的行者,最要感谢的是老师的指引,FPS的加持,感恩!

期望更多人同于大日遍照中享受法雨佛恩!

 

21天打坐操作习惯训练营》系列文集——原理篇

(作者:首行先生

 

打坐 

  打坐是各类实修体系的共同操作内容,它可以给操作者提供有别于其它体育训练的冥想、入定等身心体验。本质上来说,打坐可以理解是一种密行的承载形式。虽然从外在形式上看,不同修行体系都有打坐的操作,但行者盘腿静坐在座上干什么?则是外人无法判断的,而各种修行方便所带来最终结果的差异却恰恰就在此处。在毗卢禅的方便体系里,打坐的座上操作主要是为行者提供以下一些基本的训练和功用:

1、心迹的外显。毗卢禅认为,修行是行者个体承担主要责任和结果的行为,只有把其放在人生诸多选项的第一顺位,才有可能有所受益并走向终点。每日晨起一坐的践行,至少在形式上可以向外在证明自己的内在排序。

2、进行各种操作方便(例如:吐气、持咒、觉察、……)的练习。

3、实现身心状态的转化与净化。

4、对自我身心认知与证验禅修体系功效。

5、提升禅修功夫。

  对行者而言,打坐的第一阶段(第1年-第3年)主要是在解决熬腿的过程中,将本体系推荐的各种操作方便能正确地操作起来,同时在逐渐过渡到座上能双盘的基础上,实现身体排病与强身的目标;第二阶段(第3年-第5年)是要在慢慢积累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对不同持咒方便的特点从原理和感性上能有清晰的认知,并能根据原理与实际需要进行正确的操作选择;第三阶段(第5年起- )则可以开始练习利用各种方便在自己身心上实现“内化与外化”以及大小周天的能量转化操作。

  在内在构建起与佛菩萨的连接,并能在其引领下进行相关操作的能力,是毗卢禅体系打坐练习中密行的基本要求。以“心”为源的“动态”操作是毗卢禅体系座上练习的基本原则,也是有别于其它修行体系以“入静”为座上标准的一个特点。而将座上最终的状态引入座下,则是真正“在状态”的功夫前提。

 

二.座中乾坤

*吐气、外圆功静练:

在主体的作用下,使隐于肉体、能体中相应的能量动起来,并透出体外形成相应的能量空间;

*持咒:

通过持咒的操作,主体与本咒相应的能量渐次相融,从下方进入骶骨区域,慢慢沿脊柱及其外围上行从头顶上方出去,形成流动的能量空间,并自动将前面操作形成的能量推至外围。

根据不同的本咒,这种由内往外呈现的能量,最终以本咒所相应的密严净土为归宿,肉体也退入其中,由骶骨降维入体的能量,在肉体内的能量通道中也会由内往外产生能量的循环运行,对肉体进行次第净化。

*四重周天

能体在肉体上的能量通道按其在肉体上的存在位置、通道中流动的能量层次,亦可分成表、中、里三个维度来认识,对应到操作上就有不同的周天运行模式:

1)  主体所依能量借助咒或主体自身的力量从足底(立姿)或会阴(坐姿)入体,在骶骨汇集后顺或入脊柱上行后入脑,再从头顶出体,在体外向上、向前、下降回落后再由足底、会阴入体;

2)  主体所依能量借助咒或主体自身的力量以中丹田为始作用区,一方面,从下往上顺脊柱内侧上行至大脑中部向头顶前方顶出,在体外向前、下降回落;另一方面,在体内从上往下顺脊柱内侧渐次抽拔通道内的能量,最后与体外下降回落并通过生殖器入体的能量连通;

3)  主体所依能量借助咒或主体自身的力量,以骶骨外侧所在的区域为始作用区,顺后背从下往上至头部大脑处,然后在体内从上往下至小腹后,顺大腿内侧近腿骨处往下至脚底、脚趾,然后沿大腿外侧近腿骨处上行入肾并出于命门,在后背与起始处上沿相交;

4)  主体所依能量借助咒或主体自身的力量,以骶骨外侧表皮所在的区域为始作用区,从下往上,沿后背表皮上行至头部表层,从后往上过头顶后向下,沿皮肉下行至生殖器,然后进一步顺大腿内侧表层往下至脚底、脚趾,然后沿大腿外侧表层皮肉上行至后背与起始处相交;

模式1是最底层的周天运行方式,其最终可进化成以大脑区域为中心、仅有“识”的存在形式;

模式2是稍显化一点的周天运行方式,其最终可进化成以中丹田区域为中心、仅有“识”的存在形式;

模式3是与肉体脏腑较接近的周天运行方式,其最终可进化成以下丹田区域为中心、仅有“识”的存在形式;

模式4是最表层的周天运行方式,其最终可进化成以整个肉体域为中心、仅有“识”的存在形式。

上述四种模式中所说的“识”,其所对应的主体是不同的。在“退隐入密”进入先天化后天阶段时,此“识”皆是以自性为根之“心”的不同聚显;而在前期后天返先天的阶段,则模式12是“心”或“第八识”、模式34可以是“心”,也可以是“第七识”。

从内在发起的周天运行模式,在头部大脑与前额区域可随“识”的主导,实现四种周天运行模式从内往外,按模式1→模式2→模式3→模式4的次第降维显化或外化,若此时主体一直处于模式的状态作用,则最终可使整个肉体退入其中并继续外化拓展至一定的外部空间。

在前期后天返先天的阶段,周天的运行则是随着不同层面主体及其所依之能量,按模式4→模式3→模式2→模式1的次第,由表及里的疏通相应层面的能量通道,实现其中能量的周天运行,并净化相应层面的能体与肉体。

按表、中、里的方式分类,模式12为里,其中模式1与大脑及脊髓相对应;模式2与血液、髓骨相对应;模式3为中,与脏腑、筋肉相对应;模式4为表,与皮表腠理相对应。

先天返后天阶段肉体转化的最后内容就是大脑与脊髓的转化,即入于大脑脊髓中心、贯穿整个脑髓的细线状中脉中的主体及其所依细脉的自主瓦解、分散与外化,最终由内而外达于法尔的自然状态。

 

三.心流  

*  心能:特指人体中丹田(膻中)深处由内往外、从下往上产生的能量。持咒,尤其是合掌状态下持《心经》可以有助于这种“心能”的产生或强化。

心流:持续地以中丹田内在深处为源、沿人体中脉从下往上流动的“心能”所形成的能量流。

行者通过一定时期的持咒训练,在中丹田深处积蓄的“心能”最终会由内往外向上拱起一方能量空间。这一现象我们称为“心能发露”。

当上述在中丹田内由“心能”拱起的能量空间被拱破时,持续外拱的心能就会形成“心流”渐次顺中脉上行,当这股“心流”沿中脉上行至大脑区域后,经一定时期的浸润与上拱,最终则可将此区域第六识所形成的能量巢逐渐透开,这一过程也即所谓的“破六识之巢”。

 

* 持咒,比吐气作用更多,因为你实际上用“心”通过“咒”牵着“法界”,牵着“法界”就意味着,法界的力量就上来了,实际上“流”是讲这样一个层面的概念。所以真正我们讲毗卢禅,禅、净、密,密的真正的概念实际上就是指这 个“流”。我们讲就是从法界过来,从“自性”过到你的这个“八”,过到你的“七”, 过到你的“六”,就是这样一条通道。我们讲的真正密的层面就是指这么一个通道。打开这个通道的前提是要信,你信的话,这个通道就可以打开;你不信,那这个通道就跟你没有关系。

你在“七”层面呢,就是“七”层面的一个持咒;你在“八”层面就是“八”层面的一个持咒。但是你真正信了,或着你发菩提心了等等,那就是这个层面(指法界)的一个贯通。那么这个贯通,实际上就是我们说的“内明”或“内引”,就是内在的指引,或者是内在的领导,带着你走,佛菩萨带着你走,都是指的这个通道。然后我们真正练习练到最后,无非就是把这个通道打通了,我们从“六”开始,然后说破了一道能障就开了一道门,破了“七”就开了一道门,破了“八”(的能障)再开一道门。这个门,就是能障。如果把能障撑大了,它变薄了,可能一下子就破掉了。

所谓的“自心现量”,就是内往外展嘛;做“自性化现自心”的操作,实际上就是让“流”在这儿(通道)流的过程。“自性”化现为“自心”,就会形成这个“流”。“流”一旦起来,实际上可以持续地验证这个过程。然后,再进一步,就是,如果你的“识”,真的是在这个“流”里的话,那这个“流”对你而言无非就是一个密度的差别,在靠近法界这边纯一点,到靠近你的“识”这边就染一点。但是如果你在这个“流”里头,那这个“识”的壳,它是可以在“流”里化开来的。所以,如果能在“流”里,我们就不讨论“六”、“七”、“八”的概念了,你就顺着这个“流”走就行了。在“流”里头往上走的时候,这个所谓的“能障”,这个壳的“障”自然就淡化了。因为在“流”里头你已经从法界贯通过来了。

 

四. 关于老师的五首诗

*《安详颂》

心花开,心性放,常自在,总安详。

*《如来心泉》

如来心泉,无中生有,生生不息,绵绵无尽,万物之初,众妙之始。

* 《天路》

问:邻家小友,受托而至。欲问天路,所在何方?答:古今十方,诸圣贤众。唯依心流,遁迹入密。

 

*《行 路》

入流亡所在状态,生熟转换有所觉,缘流逐源深入行,缘影逐本动中悟。

 

*《登 地》

胜义(有)毕竟(空)所依共, 寂(灭)(为)体显(现)(为)用自然智。 法尔显现生本心, (阿)赖耶如来(藏相应体)同此根。

无明染后(阿赖)耶识起, 三界六道佛事出。 动中一悟如来现,

从此(阿)赖耶(识)成(如来)藏识。 法报化身次第证, 法尔如是大圆满。

下载| 打印|
分享到

全部评论

实修世界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