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实修世界!

中文简体|中文繁体



最新发表

致虚极,守静笃……《道德经》这段话太美!

2023-11-09 lys 阅读:708 评论:2 Loading加入收藏

致虚极,守静笃……《道德经》这段话太美!

 
昨天在开车的时候,脑中突然蹦出一句话,叫“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突然间想起我曾经听过的这句话,但我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然后,我就去搜了一下出处,原来,是出自《道德经·第十六章》。
 
然后,我就去体会这段话: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其实对我们当下的每个人来说,去看见自己当前的行为,是很重要的。在“健康养生”的角度来看,如果说懂了这一段话,我觉得,这对我们的健康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我们说“知常曰明”,这个“明”就是“心明”,跟我们的心是有关系的;我们说“不知常,妄作,凶”,知了“常”,相比之下就会对照出“何为不常”,或“不知常”,那就会容易乱作为,这就是凶,这就是不好,我们的健康就相对容易出现问题。
 
回过头来,我去反复地品读《道德经·第十六章》,逐字逐句来看,第一句话是:“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1)心在没有起用的状态下,可以感受世间万物的浮沉变化
 
我们在练习吐气法,在静坐,在持诵经典的时候,在我们进入到非常好的状态的时候,有可能在那一会,你就进入到了一个“虚极”的状态,就是好像没有了时空的概念,我的心无形可见,我的身体也是空掉了的状态。“致虚极”,当我们的生命进入这种虚极的状态的时候,如果我们能依然守住在“那个心很静,没有起来用的状态”——守“静笃”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感受到这个世间万物的浮沉变化,“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复,我的理解是循环、往复,就是不停地轮回变化。我当下的一个体会是这样,不一定对。
 
然后,《道德经·第十六章》的原文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所谓的万事万物,包括我们人,都是这样,随着时间的变化,在这个长河中,你去慢慢地发生变化。在每一个当下的瞬间和每一段时间,你会看到很多事物的生灭变化,生、长、收、藏,万事万物都在不停地变化之中,“各复归其根”,就像落叶一样,归了“根”。
 
这个“归根”啊,很重要,我们用叶落归根来形容轮回或者反复的变化,一场轮回呢,最好是回到这根上面去。“根”是什么呢?继续看原文。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静,是归根的一种状态,或者一种称谓。当我们到了很安静、很空无的时候,我们就归根了,就是属于“归根”的一种状态了,这种状态叫做“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复命”叫做“常”!我们平常看到“知常曰明”这句话,不将它放到语境中,只言片语地去理解,那就会理解成,知道“常人”是明……那在这个原文的语境下,很显然,“常”对应的是“复命”的状态,并不是每一个常人都能做到“复命”的。
 
(2)知常,要知“归根”,要让心回到本源的状态
 
“归根”谓“复命”,“复命”就叫“常”,知“常”就叫“明”。这几句话放一起,我们讲:“知常”就是要“知复命”,知“复命”要怎么样?就是要“知归根”,怎么样归根?我们每一个生命要怎么样归根?
 
此时此刻我的体会是,我们在日常练习吐气法的时候,我们会用这样的方式把自己静下来,当我们将自己的身体放空的时候,当我们的心回到那种本源的状态的时候,当我们体证到那样一种“万物相融”的状态的时候,那个就叫“归根”。
 
如果我们知道了“归根”,此谓“知常”,知“常”就叫“明”,我们心就是“明”的了;如果我们不知“常”,不知道“归根”,我们就容易乱来,比如说,在该休息的时候不睡觉(注意:不是被“观念”裹挟的“应该”要休息,而是当身体需要休息的时候仍不休息),这就是“妄作”,这是一种落入了“观念”的状态,或者是“对自己没有觉察”的状态,这叫“凶”,是对自己不利的,至少是不利于我们的健康,或者会带来其他种种的问题。
 
(3)一颗心要起来用,也要回归当下最宽广的深处
 
所以这个“凶”啊,就是不知道“归根”,不知道把心安静下来。现在,在当下,我们每天看着种种的,形形色色的疾病,看见患了各种病的人,试着去观照一下,大家有做到“归根”吗?有没有每天花一些时间让自己静下来呢?有没有去“觉察”自己的状态,认识自己的状态,表达自己的状态呢?这些应是在“心”的层面的功能,应该是说,我的心起来去应对这些事情,比如说,我要去看病,看完了,或者在看的时候,我就应该要有一个心的“回归”,要守住自己,这叫归根。
 
怎么归根?我们要怎么样来操作?最重要的操作,是坚持做那些能给我们的身心状态带来正向改变的操作。我们提倡打坐、吐气、持诵经典,练习外圆功等,就是在做归根的操作,慢慢的,等我们熟练以后,在坐上(在打坐的时候)我们可以进入到一种“虚无”,回到“虚极”,能跟自然处在一种相同的、“同气的”生命状态;在坐下(在不打坐的时候)我们还能延续这个状态,让这个状态成为你工作、生活的底色,成为你生命的常态,这就是常常在“归根”。
 
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在更多的时间处在“归根”的状态?这个就显得出我们的功夫了。要提升这个“功夫”,就得在日常多去做基础功课。我们每天要打一坐,坐上去,练习吐气法,练习持诵经典,用这样的能给身心带来正向转化的功课练习,让自己能空下来,能静下来,这就给“归根”创造了条件,带来了一条能走向正向提升的路径,最后我们说,最好是我们在24小时都能处在这种不断“归根”的过程中。
 
我们的心起来用,用了又回来,起来用,我知道能回来,就不会粘到那个杂七杂八的事情、情绪等方面,就不会粘到我的头脑上面,就能回来,亦不会被外面的名利、角色等身外之物粘住,我懂得“知常”,我就能“明了”,就不执着那些东西了。
 
因此啊,“知常曰明”,真的不是“知道常人”这么简单,我们需要在“心”上多下功夫。
 
(4)心所在的地方,可以越来越深入
 
再接下来:“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
 
如果我们处在“知常”的状态下,我们就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到了一个“有容”的状态:我们的心量变大了,就从一条小水沟,回退到像河流、海洋那样宽广;“容乃公”,公私有别,在宽广的心量的基础上,心能进一步回退,进一步宽广,那么这个状态下就“无私”了,到了“有公”的状态,再接下来是“公乃全,全乃天”,你会体证到万物是一体的,就像王阳明说的“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到了那个状态的时候,你还会有那个分别心吗?这不是通过讲道理,记概念的方式去观照自己的状态,而是说,你对万事万物的接纳,是随着你状态改变而自然而然出现的结果。你到了那样的宽广的状态,心大了,事就小了,你就会自然去接纳,这不需要讲道理,也不需要用概念、逻辑去接纳,这个东西说实在话,也是没办法去伪装的,如果不把提升生命活力的重点放在提升“心”的维度上,那我们反而会被观念、道理困住——做不到的时候,责怪自己不够好。
 
操作改变状态,能给身心状态带来正向改变的操作,就会带来正受,我的生命,自然会接纳种种的生命之花,我自然会允许我的孩子成为他自己,而不是成为“我要的样子”。“公乃全,全乃天”,何为“全”?我的理解,就是生命、养生的“圆满”,我们生而有缺漏,这是常态,我们在身心状态发生改变的时候,无需过多地停留,每个人状态变化的快慢,都受限于每一个个体的状态,就和自己去比较,简单操作,持续深入,由“不圆满”到“圆满”的路上,就是在慢慢地与天相合。
 
“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我现在的体会是,当我们的生命能跟那个天道相融的时候,在我的心能够进入到“与天合一”的时候,真正体会到那种“心没有边界,又不断延展”的那种感觉,最后你会发现,我们通过体证,就知道了《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关于“真人,圣人,至人,贤人”的表述是真实不虚的。
 
(5)超越生命,不怕“肉身是否腐坏”
 
何为“没身不殆”?一个理解是,当你对你的行为,健康,越来越能“自作主”的时候,无论能否将事做成,只要你走在“我心所选”的路上,你就会不断给自己意义感、价值感,给自己欣赏和肯定,处在了这种状态,自然会认为“此生值得”,就会有“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状态,就会“没身不殆”,不再对肉身的腐坏而感到恐惧。
 
何又为“没身不殆”?第二种理解是“无我”、“无为”,无我不是我的消失或毁灭,我依然是调动着情绪能量的聚散,借助着我的肉身在做有益于大众的事情,但我的状态是去追求对“我”的不断超越。换一种近似的表达,身体是可以腐坏的,但这种精神将永存这个世界里面,泱泱中华得以昌盛,是因我们拥有这样精神文明的传承!
 
所以啊,朋友们!“阴阳者……神明之府也”,你要知道“归根”,知道“回家”,回到你生命本来的样子,拿得起,放得下,知道心起来用,也同时记得回去的路。我每一刻都“见了边做,做了便放下”,做事的时候,起来用这颗心,用了之后,就要回去“归根”,回去“守静笃”。
 
我们这颗心所能到达的深度,所能探到的宽广度,是会有层级上的变化的,我们在每一个阶段,都是去练习吐气法等操作,这些方法是不变的,但是每个阶段的操作状态又是不一样的,这也是不断地“熟能生巧”的过程。操作不一样在哪里?就是不断地去体验“归根”的深度,就是你的心所在的层面,当你有新的突破以后,那个层次就会有突破。我们在“归根”的路上,会知道这个“常”,那这个“常”是可以层层深入的,是我们和这样不同的层次能在一起的。我跟这个层级的“归根”在一起,我每次出去用了以后,我都能回到那种状态,而不是跑到上面去,慢慢地,又到脑袋上去了。
 
(6)从够得着的地方开始,持续做功夫
 
这归根的过程,是功夫,是能力,是要经过训练的,经过训练,我们可以有效地去“得以归根”,在归根的过程中,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过程,一层一层地去皈到更根本的地方,去体证生命的实相,这是非常美好的!如果没有归根到更深入的地方,那你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你就会讲一堆的道理,但是表达不出你的爱,孩子体会不到你爱他,这就是他没有感受到你心的状态。爱就是那样,你的心不在那个状态,爱就是流露不出来,如果爱只是一堆的概念,那就会变成让彼此都累的负担……
 
所以说,我会感觉这“归根”啊,真的是一种能力,大家不要急,从当下够得着的地方入手,每天都去练习吐气法,慢慢地,就把认识生命、提升生命形成一个习惯,记得回家,记得归根,我建议大家每天抽出时间来去强化“用心”与“归根”的练习,去打坐、吐气、持诵经典,去练习外圆功等功法,我们现在做不到24小时,可否至少每天花15分钟,花半个小时把它做起来?最简单的,每天都去放空一下自己,这便已经是在“归根复命”了。
 
以上就是我阅读《道德经·第十六章》的心得体会,这是在突然间我的一种体会,就尽快记录下来,我现在觉得这段话太美了,太美了!我昨天一直在反复地去品味这一段话,到现在,我终于懂了!目前我的表达是基于我当下的证量,有不完善或错漏之处,还请朋友们多多交流!
 

下载| 打印|
分享到

全部评论

  1. 慈舟行者2023-11-19

    好文章!

    X

    修改评论

  2. sdy2024-02-22

    感恩师兄分享!!!

    X

    修改评论

实修世界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