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实修世界!

中文简体|中文繁体



最新发表

什么是科学?

2023-11-11 Lynn 阅读:1195 评论:2 Loading加入收藏

(近日阅读乔晓春所著的《中国社会科学离科学有多远?》一书,读到其中关于“什么是科学”的内容,受到很大的启发。杨海鹰老师经常说毗卢禅体系的外显、表达和整理完全受现代科学研究的精神引领,并因此希望本禅法的传播是现代、科学的、非宗教的形式,每一位毗卢禅行者也应本着科学的精神,以科学的方法不断认识自我、突破自我,直至超越自我。因此将书中可能与我们的修行相关的内容整理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什么是科学?

1、“科学”一词的来源

英文“科学”(science)一词源于拉丁文(scientia),其原意是“知识”、“学问”的意思,这是“科学”一词最基本也最简单的含义。这个词初次传入我国时被译成“格致学”,即“格物致知”的学问,它是通过“推究事物的原理规则而获得的理性知识”,是有关一定对象和事实的规律性认识

早期的中文里并没有“科学”这样一个词汇,也没有研究科学的学科,当时的中国做学问的人都是通才学者,什么问题都研究,而不分具体学科。后来发现西方的Sciences是分成不同学科的,所以从19世纪末才按照字面的理解把这一英文词汇翻译成“分科的学问”,即“科学”。

实际上古希腊对scientia的理解,更为准确的不是science,而是certainty(可靠性),即真正可靠的现实。人们当时认为现实有表面的现实和真正可靠的现实,那些掌握了真正可靠的现实的人,才是真正有理念、有思想、有智慧的人所以当时人们追求科学的目的是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有品味的人,成为一个自由的人,而不是一个只具“低级趣味”的人。此时人们不是在追求知识的有用性,而是在提升人的品质。这类知识被称为是自由艺术,科学正是这样一种自由艺术,因为它摆脱了追求自身利益的个人的、阶级的、文化的、宗教的和民族的传统控制,因此它是自由的、独立的、客观的

 

2、科学的特点

科学在很多主要特征方面不同于其他知识学科,如艺术和人文学科。科学基于观测,观测可以直接通过感官或借助工具来增加感知力而获得。科学要求仔细地收集和整理数据科学使用严谨的方法来解释所观测的事情

总之,科学是解释可观测、可测量的自然存在事实的一套系统方法

所以,科学的三大特点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方法为手段,以解释为目的

 

1) 事实

那什么是事实呢?事实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表面事实,另一种是真实的事实。实际上人们对事实的认识和判断也可以分成不同的程度,最浅层次、把握不大的叫“看法”,有一定把握的判断叫“可能”,把握非常大或十分有把握的判断叫“可靠”。

若我们把两个层面的事实和三个层面的判断结合起来分析,可以发现,普通老百姓讨论问题时,通常是根据表面现象谈“看法”,而科学家则是根据真实事实做“可靠”性判断。

 

2) 方法

三大特点中第二个特点,即“以方法为手段”,更体现了科学的本质特征。科学之所以能够提供可靠的知识,就是因为它可以提供令人信服的证据,而提供这些证据的方式就是合适的研究方法。康德说过:“科学就是实证它的方法。”

方法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逻辑方法,另一类是具体方法。前者要求推理要具有逻辑上的可能性,并依据归纳法和演绎法进行演绎;后者属于技术性方法。

 

3) 解释是科学的目的

科学研究要求对研究的问题给出关系,并作理论上的解释,这里强调的是:科学研究不仅关注“是什么”,更关注“为什么”。特别是在社会科学领域,告诉人类社会“是什么”是研究的基础,并不是科学的最终目的,科学的最终目的是揭示人类社会“为什么”是这样的。发现人类社会存在的客观规律,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规律来为人类服务

 

二、科学与人文学科的区别

在真善美中,科学是研究“真”的,人文是研究“善”和“美”的

人文学科顾名思义是人所创造出来的知识,她是人类给自己留下来的遗产,也是人类献给自己的礼物,它可以使人的生活更为丰富多彩。

科学则是对既有知识的发现,而不是创造;科学是挖掘或发现自然或天性留给人类的东西

 

三、科学的六个必要条件

检验或判断一个研究是否是科学的研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当然下面给出的只是科学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1) 客观性这是检验一个研究是否科学的最重要条件之一。

科学研究的客观性是指研究结论必须是客观的,是以事实为依据的,要保持研究者的“价值中立”。通俗地说,就是“让事实说话,让数据说话,而不是让研究者自己说话”。

这意味着,检验一个研究是否是科学的研究,就要看研究的结论是基于事实或基于数据得出来的,还是研究者依据自己的感受、自己的经历或想象得出来的。科学研究一定是基于“客观“证据,而不是基于”主观“判断

 

2) 条件性

任何一个结论都是有条件的,而且条件应该是有限的。永远不存在一个无条件的或“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结论。

 

3) 否证性

传统的研究通常使用归纳法,即从具体事例推出一般原则。根据归纳法的思路,一切结论均是从过去的经验中归纳出来的,科学规律是建立在事实重复性的基础上。但实际上,多少经验事实,都不能证明一种结论是正确的,因为任何一个与这一结论不符的事实都可以使“结论”发生动摇。

实际上,科学理论都是用“全称判断”的方式表达出来,而经验的对象却是个别的。个别事物无论重复多少次,也无法证实一个“全称判断”命题。

例如,对于“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这样一个“全称判断”命题,不管我们观察到多少只白天鹅,也不足以证实,因为我们的观察不可能穷尽所有的天鹅。但是在没有发现黑天鹅之前,我们暂时保留这一命题,而没有放弃它。然而,一旦我们发现了一只黑天鹅,便可以立即否证这一命题,从而将它放弃掉。因此,否证才能作为检验理论的方法。

科学只有在不断批评和否定的过程中形成,是一种猜想(理论)代替别一种猜想(理论)。

 

4) 可检验性:一个科学的结论一定是可重复、可检验的。

首先,它是可行的。因为既然结论来自客观事实,那么这个客观事实一定是一种存在,而不是瞬间即逝的东西。既然研究者基于这一客观事实得出结论,那么其他人在同样的条件下也应该能够得出同样的结果。如果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得不出同样的结果,则意味着原来的结论是不能被普遍接受的。因为科学不仅具有客观性,也具有一般性

 

5) 存在失败的可能

 

6) 逻辑上的合理性或可解释性

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在逻辑上应该是可以解释通的,要能够自圆其说;尽管创新非常重要,但除非有充分的理由和把握,并能给出可信的解释,否则不要跟现有理论或常识有过多的冲突,绝对不能有悖于常识。

科学知识应该属于那种已经被经验所检验过的、被实证所证明过的知识。那些来自某些人的想象和判断且未经实证检验和确认过的东西,一定是有争议的,最多也只能算是研究假设。

 

四、什么是非科学、反科学和伪科学?

科学不等于哲学,但科学与哲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实际上,科学的初始状态来自于哲学,古希腊和罗马时期人们对自然界、对人类的很多认识都是停留在神学和哲学层面。后来随着某一门领域或学科的不断丰富和成熟,它们开始逐步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特别是科学进入经验或实证阶段,就真正与哲学分离了。当然,即使已经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了很多学科,由于研究水平和技术能力有限,仍然有一些在科学层面解释不了的问题,这些仍然留给了哲学。

前面提出的科学的六个必要条件可以成为检验一个研究是否是科学的标准,也就是说,如果不满足其中任何一个条件,其研究结论一般是不科学的或非科学的;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即使是全部满足了这六个条件,也未必就是科学的,所以它们不是充分条件。

非科学的并不意味着是不好的。人文学科领域的研究,包括哲学,都不需要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但它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提高了人们的人文修养和对美的欣赏水平。如果说科学为人类创造了更多的物质财富,人文学科就为人类创造了更多的精神财富。另外,人文精神、人文关怀和社会伦理可以指导科学研究的方向,尽量避免科学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的负面作用。

然后社会上仍然有一些反科学的组织和行为,比如邪教组织、算命先生、巫师等,他们利用人们的无知和对科学的不了解进行招摇撞骗。在学术领域也出现了一些反科学的思潮和理论,如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他们否认客观社会规律的存在,反对经验主义或实证研究方法,他们认为对社会的认识不能凭借感官的观察和客观测量,而必须依靠内心的直观感受。这一思潮很容易蒙蔽一些不了解经验研究或实证研究方法的学者,从而坚持把主观价值判断作为研究的基础。

可能对社会影响最大的还不是反科学,而是那些打着科学旗号干着不科学勾当的伪科学。目前社会上存在着两类“伪科学家”。一类是为了骗钱,他们抓住老百姓最需要而且不了解的事情,如健康和医疗;另一类是为了骗取名声,通过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杜撰一些耸人听闻的结论,以吸引公众眼球。也有一些学者利用政府官员不懂科学研究思路和方法的机会,哄骗政府,并取得政府的信任,为政府的决策或政策提供所谓的科学研究支持,甚至导致政府决策的失误,祸国殃民。

实际上,一些只凭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来做研究的人,与普通老百姓判断问题的思路基本是一样的,并无特殊之处,不同的是这些“学者”有比普通老百姓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阅读,因此他们能给出的很多结论似乎是显而易见的,老百姓凭感觉也会觉得这些东西是有道理的。但必须知道的是,很多凭常识或感受得出的显而易见的结论经常是错误的

比如在中国经济比较落后时,很多人由于生活条件不好、营养不足,身体素质比较差。这样,人们会习惯地认为,营养越充分,人的身体状况会越好。现在人们开始明白了,营养与身体状况之间并不是线性关系,过度营养也会导致很多疾病的发生。

中国的科学界,不仅要在自然科学领域进行打假,更应该在社会科学领域打假,即揭露那些用不科学的方式所得出的重大的、对国家发展、对老百姓生活有直接影响的结论。对错误结论的揭露和纠正,比发现一个新的结论更重要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离科学还有多远?》

作者:乔晓春

出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打印|
分享到

全部评论

  1. yhy2023-11-08

    赞!!!!!!


    20231108

    X

    修改评论

  2. sdy2024-02-22

    感恩分享!!!

    X

    修改评论

实修世界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