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
以下是《宗镜录》中摘录的《唯心决》中段落文字。《唯心决》也是永明延寿大师所作。对于禅修人常在见地上所犯错误,一一指出,很有借鉴。本来古文也可大致明白,但为更易理解,就不怕啰嗦译为白话。恐翻译有偏差,故原文译文一并列出。禅宗的方式比较笼统,但更方便直接,表达畅快。古德云,遗文以得义,忘义以了心。毕竟还是在实修上有用才是。
永明禅师虽然列出各种错误知见,但本篇没有说什么是正确的。修行者面对自己诚恳,查知精微,就知道所有错误知见均是“坚固妄想以为其本”,尽管其表现出来的具体知见个个不同。功夫上看,是其心力不能通达于从空性到三界内,在某个环节处有能量障碍而已。如果想彻底明白究竟了义并能立正知见,就要读《宗镜录》或大藏了义经原文,印证自己的实修是否能契合。编者猜测原作者此篇的目标,也是让读者知道自己的不通达处,先谦虚谨慎不执非为是,起探寻究竟的精进心,继续前行。
行者若到达明心见性,则应该对这些问题就有了答案。《宗镜录》第一卷中十问以定纪纲,其中有:“还因差别问难。种种征诘。能具四辩。尽决他疑不。”,及,“还闻说有佛无佛。有众生无众生。或赞或毁。或是或非。得一心不动不。”这提供了行者可自行验证是否见性的外相特征。
玄奘与外道辩经时,用了一句话“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南怀瑾先生说:学佛要自证真智,多闻方许叩禅关。(自证和多闻不矛盾,读经论就是自证。
印证的印,即有相合的意思,理论与实践相合。)杨师也说,修行是自修、自证、自承担。本篇中所有见地都能用语言正确说出答案不是目标,自证才是目标。毕竟对于务实的修行者来说,自己的实践操作是第一位。
又唯心诀破一百二十种见解云。
唯心诀所反驳一百二十种错误的见解如下:
或和神养气而保自然。或苦质摧形而为至道。
或者调和精神、颐养神气,保持自体本然(的身体状态);或者劳累伤害身体认为是最高的道法。
编者:作者在此列出两种错误两种相反知见,比较容易犯的是前者。《楞严经》
或执无著而椿立前境。或求静虑而伏捺妄心。
或者执着于无著的念头,像木桩一样枯立于境界前(心不着外境,而认外境
为实);或者追求思虑平静,按捺妄想之心。
或刳情灭法以凝空。或附影缘尘而抱相。
或者想要剔除掉好恶之情,凝神于空不动;或者贴附攀缘在根尘(色声香味触)于心中的落影,执着在相上。
或丧灵原之真照。或殒佛种之正因。
或者丢弃心源的真正观照;或者忽视成佛的真正因由。
或纯识凝神。受报于无情[A1] 之地。或澄心泯色。住果于八难之天。[A2]
或者凝聚神识使之纯净不动,受报在没有情识的无想境地。或者澄清自心绝灭色尘,住果在八难(不得见佛闻法)之天。
或著有而守干城。或拨无而同兔角。
或者执着有,而守着枯干的城府;或者除灭无,而视境界同兔角一样虚幻。
或绝见而居闇室。或立照而存所知。
或者禁绝了所见,像住在暗室一样;或者建立觉照,存留着所知(的外境)。
或认有觉。是真佛之形。或效无知。同木石之类。
或者认为有觉,是真佛的特征;或者效仿不起知见者,如同木头石头。
或执妄取究竟之果。如即泥是瓶。或忘缘趣解脱之门。似拨波求水。
或者执着妄想,以此求取究竟的修行成果,像拿着泥巴当做是瓶子;或者刻意忽略众缘,以此追寻解脱的法门,就像拨开水面的波浪去取水一样。
或外骋而妄兴梦事。或内守而端居抱愚。
或者于心外驰骋妄想,从而徒劳地造作出梦中一样不实的事务;或者守于内境停住不动,从而固持在智慧不起的愚痴境界。
或宗一而物像同如。或见异而各立法界。
或者以一(某事或某物,如火,如原子等)为宗旨,认有物像全都是真如;或者认为即使各自见解不同,但各自有各自的法界。
或守愚痴。无分别而为大道。或尚空见。排善恶而作真修。
或者固守愚痴,认为无分别是大道;或者崇尚一切皆空的见地,排除善恶之别,视作真修的方法。
或解不思议性作顽空。或体真善妙色为实有。
或者解释不思议(空性)是(无生命、不灵活的)顽空;或者体会真善美妙的色尘是实有。
或修沈机绝想。同有漏之天。或学觉观思惟。堕情量之域。
或者修炼不起思想,其实是同于有漏(天)的境界;或学习觉观思维,落在有情身量范畴。
或不穷妄性。作冥初之解。或昧于幻体。立空无之宗。
或者没有彻底明白妄念的本性,认为它是冥冥中万物初始;或者迷惑于幻象的体,建立了空无的宗旨。
或认影像而为真。或舍虚妄而求实。
或者认心中影像为真实;或者舍弃虚假妄想去探求真实。
或詺见闻性为活物。或指幻化境作无情。
或者把见闻之性,标定为有情活物;或者指认幻化而成的境界,认为无情之物。
或起意而乖寂知。或断念而亏佛用。
或者刻意起念,从而与毕竟寂灭处起知相悖;或者断灭念想,从而缺失佛性(究竟觉)的功德。
或迷性功德而起色身之见。或据毕竟空。而生断灭之心。
或者不清楚空性的功用,而起色身的见解;或者依据毕竟空,而生断灭的心。
或执大理而顿弃庄严。或迷渐说而一向造作。
或抱有空理,而立刻抛弃庄严之用相;或者迷于逐渐的解说,而一直造作用心。
或据体离缘而坚性执。或忘泯一切而守己愚。
或者基于本体远离众缘,从而坚持于空性;或者泯灭一切念想,从而据守自己的愚痴。
或定人法自尔。而堕无因。或执境智和合。而生共见。
或者确定认为人法自身就是如此(无须深究),陷落在无因(这种)见地;或者认为境界和观境的智慧是混合的,而生起他们是共同起(心行)作用的见解。
或执心境混同。乱能所之法。或着分别真俗。缚智障之愚。
或者执持心和境界是相同的,混乱了能所;或者区分出世间的真谛和世间的俗谛,从而有了束缚智慧在障碍上的愚痴。
或守一如不变而堕常。或定四相所迁而沉断。
或固守一个不变的真如而落于常见;或者确定生住异灭的四相是变化不居的,而落于断见。
或执无修而祛圣位。或言有证而背天真。
或者执着(真心本有)无需修行,从而偏离于圣位;或者认为有实修实证,而违背了天真实际。
或耽依正而随世轮回。或厌生死而丧真解脱。
或耽搁于依报、正报(圆满的追求),而随三世(前世、今世、来世)轮回;或者厌恶生死,而丧失了真正解脱。
或迷真空而崇因着果。或昧实际而欣佛厌魔。
或者迷惑于真空,而重视因、执着果;或者糊涂于实际,而喜爱佛、讨厌魔。
或着随宜所说。而守语为真。或失音声实相。而离言求默。
或者执着佛的随宜而说的,守护着文字语言作为真实;或者不明白音声实相,禁止言语求静默。
或宗教乘而厌自性之定。或弘禅观而斥了义之诠。
或者崇尚大德教授之法,不爱自性的静定;或者弘扬禅观实修,排斥对(究竟)了义的理论解释。
或斗奇特而但顾出身。俄沈识海。或作净洁而唯求玄密。反堕阴城。
或者与他人攀比(或自我比较)奇特能力,只观照到已经(由心)生出的我身,会立刻沉溺于识海;或者刻意让心洁净,只探求玄妙秘密的现象,反而陷于五阴的围城。
或起殊胜知解。而斡肉为疮。或住本性清净。而执药成病。
或者起了很殊胜精妙的知解,那是剜肉为疮(本来无病的好肉上动手术反造成了伤痛);或者住于本性清净,那是执着于药反而又成了病。
或寻文采义而饮客水。或守静居闲而坐法尘。
或者寻找文章理解意义,像喝人家的水(人家体证而说的言语,不是自己的实修心得);或者守静闲居,其实还是坐在法尘之中。
或起有得心。谈无相大乘。或运图度想。探物外玄旨。
或者发起了有得心,谈无相(不可得的)大乘法;或者动企图的念,想探找物外的玄妙意义。
或废说起绝言之见。或存诠招执指之机。
或者有废除言说,发起应禁绝语言的见解;或者存有解释心,导致执着于指头(而看不到指头所指向的月亮)的临机错误。
或认动用而处生灭根原。或专记忆而住识想边际。
或者只认识到(自心)动用,而认为(自心)已经回归到生灭的根源;或者专心记忆(某境界、事物)而住识想(这种心的)边际。
或安排失圆觉之性。或纵任亏入道之门。
或者要刻意安排改变(些什么),这是不通达圆觉之性;或者任意放纵心念,这也是缺少入道方法。
或起身心精进。而滞有为。或守任真无事。而沈慧缚。
或者奋起身心、精进修行,却是停滞在有为法;或者闲守任意无(努力的)事,实际是沉迷于慧的约束。
或专计念勤思。而失于正受。或效无碍自在。而放舍修行。
或者专注于计度、勤于思维,而失去(身心的)正受;或者效仿无碍自在的外相,而放弃真正的修行。
或随结使而恃本性空。或执缠盖而妄加除断。(编者注:结使缠盖,烦恼异名)
或者任随烦恼来往,而固执于烦恼本性是空的见解;或执着烦恼实有,而妄想去除断。
或保重而生法爱。或轻慢而毁佛因。
或者珍重佛法而生法爱;或者蔑视佛法而自毁成佛之因。
或进求而乖本心。或退堕而成放逸。
或进取寻求而背于本心;或闲散懒惰而放逸身心。
或语证相违而亏实地。或体用各据而乖佛乘。
或者说的话和自己实际证量不符,欠缺实地修行;或者体用各自独立(体是体,用是用),与佛乘违背。
或欣寂而住空。失大悲之性。或泯缘而厌假。违法尔之门。
或者喜欢寂静住于空,失去大悲的特性;或者无视缘的作用而厌恶假有之相,违背法尔如是的修行方法。
或着我见而昧人空。或迷现量而坚法执。
或者固执于自己(我)的见地,在“人空”上糊涂;或者沉迷于现量,坚固在对法的执着上。
或解不兼信而滋邪见。或信不具解而养无明。
或者见解不兼容(自己心中)真信,而滋生邪见;或者于信仰不能圆融解释,实际是培养了无明。
或云人是而法非。或称境深而智浅。
或者说某人(心行)是对的,但修法不够圆融;或者说境界层次很高,而智慧很浅薄。
或取而迷物性。或舍而乖即真。
或者有取什么的心,而在物之性上糊涂;或者有舍什么的心,而乖离真如本性。
或离而违因。或即而亡果。
或者想离开什么(不爱之物),而与其产生的本有原因矛盾;或者想接受什么(不爱之物),而无视于后果。
或非而谤实。或是而毁权。
或者认为(什么见解)不对,而错误曲解了实有;或认为(什么见解)对,而错误批评权宜法。
或恶无明而背不动智门。或憎异境而坏法性三昧。
或厌恶无明,而违背不动智法门;或讨厌特异境界,而否定法性三昧的功用。
或据同理而起增上慢。或贬别相而破方便门。
或者依据(自己已知万事万物的)共同之理,实际起了增上慢心;或贬低对事物独有特征的认识,否定方便法门。
或是菩提而谤正法轮。或非众生而毁真佛体。
或者认为菩提正确,批评正法轮;或者认为众生不正确,否定真佛体。
或着本智而非权慧。或迷正宗而执化门。
或固执于根本智而认为权且慧(世间智)不对;或不明白正宗之理,而固执于幻化法门。
或滞理溺无为之坑。或执事投虚幻之网。
或者理上停滞障碍在某处,陷入了无为的坑;或者固执于佛事,投身于虚幻事物,反被缠身不得解脱。
或绝边泯迹。违双照之门。或保正存中。失方便之意。
或断绝一边之偏,泯灭心迹,违背各方都观照的法门;或者保持心行中正不邪,失去了方便法的灵活功用。
或定慧偏习而燋烂道芽。或行愿孤兴而沉埋佛道。
或者定、慧两者偏习一边,烂修道之芽;或者行、愿两者偏走一边,埋没佛道。
或作无作行。修有为菩提。或着无著心。学相似般若。
或者刻意于无作行,反成了修行有为的菩提;或者执着于无著心,却学到了似是而非的般若。
或趣净相而迷垢实性。或住正位而失俗本空。
或者心趋向于净相,这已然沉迷在不净的实性中(而不自知);或者住于(出世间)正位,缺少对世间事也本来是空的体认。
或立无相观而障翳真如。或起了知心而违背法性。
或者树立无相观的见地,障碍对真如的体认;或者发起了知心,违背了根本法性。
或守真诠而生语见。服甘露而早终。或敦圆理而起着心。饮醍醐而成毒。
或坚守对真理的解释,而滋生对语言的执着见解,就像服了甘露却早早命终;或者注重圆融之理而起执着心,就像喝了醍醐反而中毒伤害自身。
已上略标一百二十种见解。并是迷宗失旨。背湛乖真。掜目生华。迷头认影。若敲冰而索火。如缘木以求鱼。畏影逃空。扪风捉电。苦非甘种。砂岂饭因。皆不能以法性融通。一旨和会。尽迷方便。悉入见缠。不达正宗。皆投见网。绵密难出。如曲木曳于稠林。势猛力强。犹[泳-永+(虍-七+(一/八/八/目))]河漂于香象。所以天魔外道。本无其种。修行失念。遂派其原。故知但有所重所依立知立解。丝毫见处不亡。皆成外道。
全部评论
实修世界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