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实修世界!

中文简体|中文繁体



最新发表

读《圆觉经》分享|3.普眼菩萨章(下)

2024-04-10 硕宝 阅读:238 评论:0 Loading加入收藏

我们继续说经文。普眼菩萨章下半部分的重点内容是:一多周遍

 

由于下半部分的名相非常多,每一个展开又是很多内容。我一直很苦恼,这个部分应该怎么分享。不想大家掉在名相里名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破一切名相。

 

 

总纲:一多周遍

 

 

普眼菩萨章下半部分的经文,名相概念很多,大家只要拎着“一多周遍”这个纲领,无论有多少名相,都可以统摄

 

那毕竟我们是来读经典原文的,还是来展开看一下这部分经文。

 

宗密大师在《圆觉经大疏》里对这一段有一个总结提纲

 

一中又七:一内身根识,二外境六尘,三内外四大,四世间诸法,五出世间诸法,六自他正报,七一多依报。后三重法界者,一真空绝相观,二理事无碍观,三周遍含容观。

 

 

前面七种

 

 

一、内身根识

 

 

经文原文:

觉圆明故,显心清净,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见清净故,眼根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识清净故,闻尘清净,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识清净故,觉尘清净,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二、外境六尘

 

 

经文原文:

善男子,根清净故,色尘清净,色清净故,声尘清净,香味触法,亦复如是。

 

这一和二两部分,可以合在一起看,就是“根尘识”,又称“十八界”。

 

这个部分,我们在上一次说过了。为了让没看过上一篇的同仁也能明白,我们再解说一次。

 

根尘识,十八界,每一组有六个。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

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

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每一组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举个例子,我们看物体,眼睛就是眼根,物体就是色尘,但是光有个眼球是不能看的,比如死人就看不了。那么这个能看的是眼识。当根尘识三者串联的时候,就能看到东西了。其他组,以此类推。我们的生命,以此遍布。

 

那这段在说什么呢?

 

在说,当这个觉性圆明了,显心清净了,心清净会怎样呢?会根尘识都清净。经文这么多字,就是表达这句话。

 

三、内外四大

 

 

经文原文:

善男子,六尘清净故,地大清净,地清净故,水大清净,火大风大,亦复如是。

 

四大,地水火风,这个上一篇也说过,这里再说一下。四大是组成一切物质的四大元素。以人身举例,肌肉骨骼这样有形物质的是“地”;血液汗水是“水”;体温是“火”;呼吸是“风”。以此类推,万物特性皆可归属四大。

 

觉性圆明了,本心清净了,十八界和四大,通通都清净。这让我想起什么了呢?想起《楞严经》的一解六结。

 

我们学《楞严经》的时候,观音菩萨耳根圆通,选择耳根修行,耳根解结,六根都解结,其他根是不用修的,一解六结。【即随汝选拔一根,要圆通根,但依此而修,不必六根齐修。】

 

当然也可以选其他门。比如上面的四大选一门,根尘识里任意选一门,都可以走通。《楞严经》中二十五圆通,25位大成就者分别从不同的门径入,比如四大为代表的火头金刚,就是从火大修证成就。弥勒菩萨以识大修证成就,后世又衍生出了“唯识”宗。不一一列举。

 

现在大家对“一门深入”有误解,觉得我学了这个就别学那个了,专一学一种,一门深入。在世间法角度,也有道理。但不是佛门一门深入的本意。【回本有之常光,内伏反照照自性,但从一门,逆流深入】这个“一门”以耳根为例,一门深入,动、静、根、觉、空、灭,解六结,越三空,这个叫做一门深入

 

好,我们说回《圆觉经》。如果说《楞严经》在教我们从一根深入,而进入“觉性圆明,显心清净”,那么《圆觉经》这部分经文就在告诉我们,“觉性圆明,显心清净”后的境界,就是一根清净,多根清净,根尘识、四大,以及后面延伸出来的更多,通通清净。

 

四、世间诸法

 

 

经文原文:

善男子,四大清净故,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净。

 

二十五有是什么呢?

 

二十五有,也就是众生因种种业而产生的二十五种可能的生命形态的果报。因为众生被无明枷系生死的锁,在行为上造了很多的业,所以不能脱离二十五有。

 

欲界有十四有,色界有七有,无色界有四有,总计有二十五有。  

    

欲界的十四有:

四恶道【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

四大洲(人道)【南赡部洲、东胜神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

六欲天(天道)【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

(人、天二道为善道)     

 

色界的七有:

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大梵天、净空天、无想天。   

   

无色界的四有: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天。

 

这二十五有,就是我们俗话说的“三界六道”。

 

五、出世间诸法

 

 

经文原文:

彼清净故,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净,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一切清净。

 

如果上面在说世间法的一切,三界六道众生,全部统摄其中。那么这里开始说出世间的诸法。出世间的法很多,八万四千法门,都可以成就,这里也只是举例了一些法,更多的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一切清净”。

 

线下读书会的时候,这部分过得很快,因为我觉得没有展开的必要,除非当老师,需要给他人解说,否则,知道这么多名相与解脱毫无关系。

 

但是想到,对经文的尊重,还是简要的把以上部分名词列在下框里做一下解释,我觉得大家可以一掠而过地看。

 

 

 

 

如来十力

 

一是处非处力,二业力,三定力,四根力,五欲力,六性力,七至处道力,八宿命力,九天眼力,十漏尽力。

 

如来四无畏

 

(1)一切智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为一切智人而无畏心也。

(2)漏尽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断尽一切烦恼而无畏心也。

(3)说障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惑业等诸障法而无畏心也。

(4)说尽苦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戒定慧等诸尽苦之正道而无畏心也。见智度论二十五、法界次第下之下。

 

如来十八不共法

 

(1)诸佛身无失。

(2)口无失。

(3)念无失。

(4)无异想。

(5)无不定心。

(6)无不知己舍心。

(7)欲无减。

(8)精进无减。

(9)念无减。

(10) 慧无减。

(11)解脱无减。

(12)解脱知见无减,佛知见诸解脱相,了了无闇障。

(13)一切身业随智慧行。

(14)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15)一切意业随智慧行。

(16)智慧知见过去世无阂无障。

(17)智慧知见未来世无阂无障。

(18)智慧知见现在世无阂无障。

 

三十七道品

 

由凡俗而达到涅槃妙境的资粮,渐次修行,有三十七种,谓之“三十七道品”,又谓之“三十七分法”或“三十七菩提分法”。

 

这三十七道品是:“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

 

 

 

 

六、自他正报

 

 

经文原文:

善男子,一切实相性清净故,一身清净,一身清净故,多身清净,多身清净故,如是乃至十方众生圆觉清净。

 

七、一多依报

 

 

经文原文:

善男子,一世界清净故,多世界清净,多世界清净故,如是乃至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一切平等清净不动。

 

正报,指的是我们的身体。相貌、体形、身体素质、寿命,这是正报。

 

依报,就是我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环境,也就是这个身体生活所需的条件。国土、事业、亲人、子女、权利、财富,这些都是依报。

 

《璎珞本业经》:“凡夫众生,住五阴中,为正报之土。山林大地共有,名依报之土。”

 

由此可以引申,阿弥陀佛,他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正报,西方极乐净土是他的依报。

 

好,既然一直在说“一多周遍”,当“觉性圆明,显心清净”了,正报和依报也通通清净。

 

老话说“依报跟着正报转”。看见身边有些人,很努力依然赚不到钱,情志也抑郁焦虑。学佛人应明白,根子还是在里面。高维转了,自然影响低维,而低维转不了高维。或者换句话说,内心转了,会自然转外在的依报。好了,不多说了,回到经文。

 

 

后面三重法界

 

 

一、空色同如

 

 

经文原文:

善男子,虚空如是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四大不动故,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

 

二、理事无碍法界

 

 

经文原文:

善男子,觉性圆满清净不动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根遍满故,当知六尘遍满法界。尘遍满故,当知四大遍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

 

三、周遍含容观

 

 

经文原文:

善男子,由彼妙觉性遍满故,根性尘性无坏无杂,根尘无坏故,如是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

 

憨山德清:

 

无明既破,则十方虚空,悉皆销毁,故观十方虚空,从觉心显发,然虚空既消,则妙明体露, 故云显心清净。此心一净,则十法界,无不清净矣。故下文历明圣凡身心境界一一皆清净。既前云清净觉相。然清净乃空之异名,从此以下,至平等不动, 总示空观义也。

 

谓十法界迷悟心境,皆依妄见而有。今无明一破,妙觉圆明,心境双亡,能所斯绝,此见亦泯。故十法界荡然清净。由清净故,则一一周遍,唯一妙明圆照法界。故下文一一历言六凡四圣心境, 一一清净周遍也。据理即一心圆照,圣凡影绝,但开示未悟,故下文次第一一历言。以显圆明周遍之妙耳。

 

如果说前面分别从世间、出世间、正报依报这样的因果律中说“一多周遍”,后面就是从三重法界来说“一多周遍”的。

 

第一重,空色同如。大家对《心经》很熟悉,“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果修行初期,还是用“空观”在形形色色的滚滚红尘中,观空的话。那么后期形形色色的滚滚红尘本来就是空,又不妨起灭变化妙用无穷,只是我们是否跟着境转罢了。

 

第二重,理事无碍法界。理就是般若智慧,就是第一章文殊菩萨章反复说的“知是空花,即无轮转”。在般若智慧的统摄下,事就是无碍的。理是一,事是多。再次重申一多无碍,一多周遍。就像我们读经典,一经通则万经通,理路明晰,不同经典只是从不同角度对同一实相的描述而已。同样,理路清楚,行路上也是条条大路透长安。修四念处能成就,持咒念经能成就,参禅打坐能成就,念佛也能成就……六度万行,般若为导,总纲清晰,行路各随因缘。

 

第三重,事事无碍法界。“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事中含理,理中有事,理事不二,周遍含容。圆觉、华严境界,不可思议。

 

 

普照是用,寂灭是体

 

 

经文原文:

善男子,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

 

圭峰宗密:

 

于四对法无胜劣心。离与求、厌爱、敬憎、重轻等八念。举八境者,显于心也。

 

光即眼识,现量所得,故无憎爱。

 

“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这段其实有八组相对的对待。宗密大师为我们总结出来了,分别是“离与求、厌爱、敬憎、重轻”。当我们用自心现量,直趣本心的时候,不会有这么多的分别对待。

 

但是其实这还是浅表的意思。比如,我们学佛,一般是深入一个法门,目标是为了解脱生死轮回,至涅槃彼岸,对吧。细看经文,“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一个菩萨,虽然精进,但是不会被一个法所捆绑住,但也不求法脱,既用了也没脱离。为了众生,也不厌生死,不爱执涅槃。我们知道,我们读的这章普眼菩萨章,又有解释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的。观音菩萨本已成佛,名正法明如来,是倒驾慈航来的,所以在道家观音菩萨又叫慈航道人。观音菩萨不就是“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的典范嘛。后面“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感觉连一个基本学佛人都不像了是吧。不持戒,犯禁,也不好好修习。可是,无论是持戒还是修习,一旦执着也是绑缚。《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那个部分,给了一个持戒的纲领宗旨——摄心为戒。所以我们凡夫,其实从外表看不出一个修行人的水平的,那种看似行持很烂,其实修证很高的情况比比皆是。所以我们还是多赞叹少毁谤,修持好自己就好。

 

经文原文: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于中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

 

圭峰宗密:

 

近结八境安心,远结观行成就。普照是用,寂灭是体,佛心所极,极于寂照。

 

“不即不离”者,明此世界不即圆觉,亦不离圆觉,如花与空,如金与器。由不离故,觉性夺之成空花;由不即故,世界不妨有起灭。

 

“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寂灭无二”是自觉,“世界”及“众生”是觉他,“成佛”二字及“生死涅槃如梦”是觉满,成就是满义故,动寂双亡方圆满故。

 

然说生本成佛,唯是《圆觉》《华严》。

 

其实读到这里,无论是经文还是祖德的注解已经很清楚了。不想再赘述了。

 

这次的文章,祖德的注解引用的不多,很多是名词解释。普眼菩萨章后半部分确实是名相颇多,好在我们提着“一多周遍”的纲领,就可以统摄一切,个别名相记不住都不重要。

 

这个部分,三位祖德的注解,也不多。因为这个部分是极为高妙的圆觉境界、华严境界。大实话来说,跟我们目前的情况还相距甚远。就是遥遥望一下法界的样子,知道有这么一回事。有一天走到那里,自然就都呈现了。可要这么说,又有几分不对,因为这么说,好像时空又拉开了似的。因果本无二,时空本虚幻,我们本是佛。左不对来右不对,没有这份左右不对的劲儿,反而学佛学得不对了。

 

这会儿拿这段经文做结尾,是很对的。

善男子,如昨梦故,当知生死及与涅槃,无起无灭,无来无去,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其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任无灭,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

下载| 打印|
分享到

全部评论

实修世界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