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实修世界!

中文简体|中文繁体



最新发表

读《圆觉经》分享|4.金刚藏菩萨章

2024-04-10 硕宝 阅读:4192 评论:0 Loading加入收藏

金刚藏菩萨章,无论是宗密大师的《圆觉经大疏》还是憨山大师的《圆觉经直解》篇幅都不多。为什么呢?因为这一章重点不是讲什么内容,而是批判了一种思维方式,或者说是修行方式。所以,我们从拎起大框架的方式来说说这一章,是最容易抓到重点的。

 

所以在正文前,我就想把这个框架在一开始就说出来。这一章节简而言之,金刚藏菩萨代众生问了三个问题。世尊的回答也很简明,就是这些问题本身就有问题,非正问。为什么呢?

 

因为不能以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

 

 

一、金刚藏三问

 

 

金刚藏菩萨的三问分别是什么呢?

 

经文原文:

世尊,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

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

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

 

经文都是原文,但是三个问号和分段是我自己加的,目的是方便读者观看到底是哪三个问题。

 

  1. 如果众生本来成佛,哪里来的一切无明呢?

  2. 无果本来众生就有无明,怎么如来又说本来就是佛呢?

  3. 十方的众生本来就成就佛道,后来起的无明,是什么时候生起这些烦恼的呢?

 

说是三问,其实来来回回问得差不多。

 

金刚藏菩萨,作为大菩萨摩诃萨,不会问这么没水平的问题,他跟世尊演这出戏的目的是什么呢?原文也说清楚了。

 

经文原文:

唯愿不舍无遮大慈,为诸菩萨开秘密藏,及为末世一切众生,得闻如是修多罗教,了义法门,永断疑悔。

 

最后一句,“永断疑悔”。众生习气多疑,多悔。修着修着,这样站在此岸问彼岸的问题就出来了,然后就生疑,疑自、疑师、疑法,然后就后悔,然后就退转。所谓佛法难闻,这一生一退转,轮转生死又不知道猴年马月再因缘具足能听闻正法和修行了。所以金刚藏菩萨针对这一情况,代众生问一问这样的问题,好让世尊答出来,断众生疑悔。

 

 

 

二、世尊的几个比喻

 

 

经文原文:

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辩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又如定眼,由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

 

善男子,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况轮转生死垢心,曾未清净,观佛圆觉而不旋复,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世尊用几个比喻,来讲述一个道理,就是用动的去观察不动的,想得到真相不可能

 

比如用摇动的眼睛看清澈不动的水;用不动的眼睛看画圈摇动的火;云彩动就会显得月亮走;船在行驶就看似岸在移动。

 

这三个问题就是这样,用不清净的轮转生死的垢心,去观圆觉。

 

继续譬喻。

 

经文原文:

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见空华,幻翳若除,不可说言此翳已灭,何时更起一切诸翳。何以故,翳华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华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空华。何以故,空本无华,非起灭故,生死涅槃,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华翳。

 

善男子,当知虚空非是暂有,亦非暂无,况复如来圆觉随顺,而为虚空平等本性。

 

善男子,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既已成金,不重为矿,经无穷时,金性不坏,不应说言本非成就,如来圆觉,亦复如是。

 

幻翳就是眼角膜上有杂物,比如飞蚊症。就好像飞蚊症患者总看见空中飞小蚊子,其实是他的眼角膜上有波纹,给他换了眼角膜,一切就好了。这个时候如果你问空中的小蚊子怎么不见了?啥时候不见的?这当然是个假问题,因为空中从来就没有出现过那个所谓的蚊子呀。

 

又举了一个提炼金矿的例子,沙子中金子的成分,不会因为提炼了或者不提炼它就不是金子。它是金子就是金子,无论是什么形态。当然提炼完了的金子,不会再变回金矿。这个金子的金性本来就是那样,就像圆觉,也是这样。

 

 

三、问题出在哪儿?

用思惟心测度圆觉境界

 

 

经文原文:

善男子,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

 

善男子,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著,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是故我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

 

世尊又比喻了,比喻用萤火虫烧须弥山,终究不能烧着了。别说须弥山,就是成千成万的萤火虫烧一个小山包也烧不起来呀,因为就不是真正的火嘛。

 

所以世尊点出问题根本了:“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这是个反问句,结论就是不能嘛。不能以思惟心去测度圆觉境界,不能用此岸去揣度彼岸,除非有一天真的站到了彼岸。

 

“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这一小段经文就不想在此篇中展开了,这种圆融不二的境界贯穿整个《圆觉经》,后面清净慧菩萨章时,我们会炸裂式展开。这会儿就先按住不说了。

 

经文原文:

善男子,有作思惟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已如空华,用此思惟辩于佛境,犹如空华复结空果,辗转妄相,无有是处。

 

善男子,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如是分别,非为正问。

 

世尊继续展开,思惟心是六尘缘影,妄想缘气,并非是真实有的心体,就像空中花,就像飞蚊症的空中蚊子。用这样的思惟方式去思辨佛境界,一定是空花结空果,都是妄相。

 

所以最后一句就点明,这样的问题,就不是正问。

 

 

四、《楞严经》中的类似场景

 

 

读到这一章时,第一时间就想到了《楞严经》中富楼那尊者问世尊的经典问题:“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楞严经》经文节选:

世尊!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

 

大家看,像不像?很像吧。

 

富楼那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世尊评价富楼那说法第一,可见富楼那在僧团里也是个老师或者说是辅导员,世尊不在时,常代之说法教化。

 

《楞严经》喜欢用“如来藏”这个词,跟《圆觉经》的“圆觉”很类似,但又略有不同。我本来此处想说《楞严》中的“如来藏”,《圆觉》中的“圆觉”,《坛经》中的“自性”,是同义不同词,都是描述彼岸风光的。相对此岸的阴入界,可以把“如来藏”、“圆觉”、“自性”当做都是描述彼岸的词语,可以在理解上等同来看。但是细细体会,发现细微处各有不同。目前我没有查到关于这些不同经典描述彼岸风光不同词汇的具体差别的官方解释。但是从我个人体会,《楞严》的“如来藏”偏向已经显化了第一重的“自性”,干净的没有染污的八识阿赖耶识,《楞严》中说“自性”时,用的是“常住真心性净明体”这个词;《圆觉》的“圆觉”包含了1.回归“自性”的见地与修持,2.“自性”本身,3.又从“自性”出来妙用无边,这三重;《坛经》的“自性”直接描述彼岸,就是它,直指。《坛经》如果再说妙用,会加其他描述,比如“何其自性,能生万法”。但是我体会得对不对,不敢确定,所以大家看这一自然段,就当做一家之言,希望同修来拍砖和指教。

 

富楼那在问:“世尊呀,竟然一切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都是如来藏的清净本然,也就是我们《圆觉经》中说的大家本成佛道。那怎么忽然生出山河大地,这么多相,不止山河大地哈,什么人啊,物啊,通通都算,这些相呢,次第迁流,终而复始,辗转轮回,这为啥呢?

 

咱们现在学完金刚藏菩萨章了,我们知道了,这个不是正问。《楞严经》中世尊也差不多这么答的,当然有更丰富地展开。可是如果我们没有被点出和纠正过这个错误的思惟方式,乍一看,是不是觉得这个问题还真是那么回事,问得有道理呀。

 

可见,身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那么在《楞严经》中世尊怎么回答的呢?

 

《楞严经》原文:

从妄见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因此虚妄终而复始

 

怎么来的?妄见来的。还是无明嘛。跟《圆觉》金刚藏菩萨章、文殊菩萨章是不是说的一样?一样。举的那个“幻翳”的例子,眼睛有问题,飞蚊症,幻翳看幻花。都是幻,妄认,妄见,无明,原因说明白了。

 

在《楞严经》里,连举的例子都一样。翳病和金矿。

 

《楞严经》原文:

亦如翳人见空中华,翳病若除,华于空灭。忽有愚人,于彼空华所灭空地,待华更生。汝观是人,为愚为慧?富楼那言:空元无华,妄见生灭。见华灭空,已是颠倒,敕令更出,斯实狂痴。云何更名,如是狂人为愚为慧?佛言:如汝所解,云何问言:诸佛如来妙觉明空,何当更出山河大地?又如金矿,杂于精金,其金一纯,更不成杂;如木成灰,不重为木。诸佛如来,菩提涅槃,亦复如是。

 

 

五、《阿含经》中

非正问的问题

 

 

《阿含经》是现存最古老的佛经,是世尊在世时所说的法要。世尊涅槃后,由五百阿罗汉集结而成。有点像《论语》似的,述而不作,后人集结内容。《阿含》是后世诸经的水源头。

 

《杂阿含经》第300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留搜调牛聚落。时,有异婆罗门来诣佛所,与世尊面相庆慰。庆慰已,退坐一面,白佛言:“云何?瞿昙!为自作自觉耶?”

佛告婆罗门:“我说此是无记。‘自作自觉’,此是无记。”

“云何?瞿昙!他作他觉耶?”

佛告婆罗门:“‘他作他觉’,此是无记。”

婆罗门白佛:“云何?我问‘自作自觉’,说言‘无记’;‘他作他觉’,说言‘无记’?此义云何?”

佛告婆罗门:“‘自作自觉’,则堕常见;‘他作他觉’,则堕断见。义说、法说,离此二边,处于中道而说法,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缘无明行……乃至纯大苦聚集。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纯大苦聚灭。”

佛说此经已,彼婆罗门欢喜随喜,从座起去。

 

有一个婆罗门种姓的人来问佛问题,你看,他还不是一个开放性问题,是出了一个选择题。是A?还是B?

 

问的啥呢?他问了一个关于生命运行的底层逻辑、底层真相是啥?是自作自受的自主宰呀?还是他做他受的他主宰呀?

 

世尊回答,你这两个问题就有问题!在《阿含》里面,就用了一个词,叫“无记”。这种问题,就是“无记”的问题。就是非正问。

 

世尊咋答的呢?世尊说:“如果我说是自作自受,就堕于常见。如果我说,他做他受,就堕于断见。常见和断见都是不对的。佛法是离此二边的,是处于中道的。

 

世尊破解了他非A即B的选择题,告诉他AB都不对,这种思维方式就不对。然后给出了正确解答和破解方法,是啥呢?

 

“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缘无明行……乃至纯大苦聚集。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纯大苦聚灭。”

 

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谈到了十二因缘,缘起法破解之法是“苦集灭道”四圣谛

 

好,延展得差不多了,今天这篇就到这儿吧。

 

如果整个世界整个宇宙都是信息不对称的,大家都在自己的局限中做了自己认为最正确的选择。认知局限,就是最大的障碍,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拿已知去测度未知,终究不可得。

下载| 打印|
分享到

全部评论

实修世界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