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实修世界!

中文简体|中文繁体



最新发表

读《圆觉经》分享|1.文殊菩萨章

2024-04-10 硕宝 阅读:3080 评论:0 Loading加入收藏

读《圆觉经》原文,辅以三位祖德对《圆觉经》的注解。学习依据分别为当代南怀瑾老师的《圆觉经略说》,明代憨山大师的《圆觉经直解》,唐代华严宗五祖圭峰宗密大师的《圆觉经大疏》。

 

由于不想大家看太长的文章感到疲倦,我准备这个系列,节选一些经典片段。这些片段是最具代表性的重点法要。以三位祖德的注述,来注解说明。

 

《圆觉经》的组成结构是十二位大菩萨发问,释迦牟尼佛解答。在佛门中属于圆顿法要。根据经文结构,每次读一个菩萨的章节。

 

第一章是,文殊菩萨章。

 

 

二、文殊菩萨发的什么问?

      佛在解答什么问题?

 

 

宗密大师对文殊菩萨的这一问,是这样评价的:“虽下文节节自有别问,然此一段之问是诸问根本。”

 

被说为整部经典所有问题的根本问,这个根本问,到底问的什么呢?

 

经文原文:

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来法众,说于如来本起因地法行,及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远离诸病,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

 

祖德又是怎么注解的呢?

 

憨山德清:

此正陈请辞也。问有二意:一问如来因地发心,依何等法、修何等行而得成佛?二问现在菩萨于大乘中已发清净愿成佛度生之心,但不知如何用心修行,得正知见,不堕偏邪之病?若蒙开示,则使未来末世众生有发大乘心者,即依今日所说而修,则不堕于邪见矣。

 

由于憨山大师的《圆觉经直解》和宗密大师的《圆觉经大疏》,文字都很多,且是古文。我就不一一粘贴过来占用长度了。用大白话来说一下,文殊菩萨发的什么问?佛在解答什么问题?

 

憨山大师总结这一问有两层意思:

第一,所有的佛,在因地时,就是还没成佛的时候,是发的什么心,修的什么法,来成佛的?

第二,已经发心的修行人,如何得正知见,而不堕入偏邪。

 

这个问题,是由代表智慧的文殊菩萨发的根本问,贯穿全篇经文。实际上,这就是为我们问的。这难道不是我们最想问的问题吗?怎么成佛?什么知见是正知见?

 

 

三、佛的回答,圆觉法门

 

 

经文原文:

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教授菩萨,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佛在这里给答案了。答案就是——圆觉

 

南怀瑾:所有佛都是依此圆觉法门教授历代菩萨,此圆觉法门是佛法之根本大法

 

憨山德清:如来因地独标圆觉一法,而为行本

 

圭峰宗密:“皆依”者,无佛不然。“圆照”者,显能悟之心,圓通照了,离于偏局。

 

 

四、什么是无明?

 

 

上面的经文说了:“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那什么是无明呢?我们总要知道,我们需要断的是什么东西吧。

 

经文原文: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实无华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

 

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如众空华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 非作故无,本性无故。

 

上面的这段,释迦牟尼佛为大家指出了什么是无明,以及轮回的真相。

 

释迦牟尼佛说,所有的众生是颠倒的。大家以为由地水火风四种性质的物质组成的身体是自己,以为以眼耳鼻舌身意以及对应的影像是真的。这就像一个人眼睛病了,看见虚空中有花,其实是眼睛花了,可是自己不知道,以为是真的花。真相是本来从来没有过这个花,就像个海市蜃楼,可是人们把这个假花当真花,在里面造作,这就是轮转生死的缘由

 

释迦牟尼佛接着说,所有的佛,在没有成佛前,修圆觉这个法,知道都是“空花”,根本没有身心受这个生死,因为本来就没有。

 

我读到这里的时候简直无以言表!

 

“知是空华,即无轮转”,“知”,仅仅是知道,就有这么大的力量。真是好占便宜呀!可是我们知道了没有?知进心里去了没有?进去了几分呢?

 

憨山大师的原话是这么说的:

此的示顿悟妙门,以显圆照之功,唯一知字也谓诸佛因地修行,唯以圆觉自性光明,圆照自心寂灭之体,一念了知身心世界,如空中华,本来不有则生死当下顿断,以身心本空,故无可受生死者。此非造作而后无,特以本来自性元无故也。

 

读到这里,你会不会从椅子上跳起来。一位祖德为你说得明明白白。唯一“知”字,一念了知了这个身心世界,就是一朵空中的假花,本来就没有。你认了没有?认了,“则生死当下顿断”。当下顿断呀朋友们!大家有缘读到这里,也是宿世深厚的善根福德。滋味如何,如人饮水,话不多说,各自参去。

 

 

五、背尘合觉,能所双亡

 

 

理虽顿悟,承悟并消。事在渐修,依次第尽到这里,原理见地已经说得如此清楚了,就要开始说方法了。那既然最重要的是“圆觉”,所有的佛都是依“圆觉”成就的。啥是“圆觉”,咋“圆觉”呢?

 

经文原文:

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

 

在读书会上也分享了,我认为这一句是重点中的重点,内涵“能所双亡”修法,是个关窍

 

从这部分开始,跟实修实证有关。如果只是看概念文字,就会有些看不懂了。有缘看到这儿但看不懂的学人,就先“种个种子”吧。

 

对于这一段,憨山大师和宗密大师,都是在用实证的证量说话,而不是用概念说话。

 

憨山德清:

此遣能所对待之迹,以显圆照平等,寂灭究竟,一心净觉之也。云彼知觉者,乃指上知是空华之,即所谓圆照乃自性本有之智光,为能照之智字指所照之境,即清净之觉相。如虚空乃喻所照之觉体。所谓清净法身,犹若虚空谓此觉体,虽是本有,向被无明障蔽,从来不觉,今仗智光一照,则无明顿破,本体当下现前,则历劫生死,一时顿断,是所谓知是空华,即无轮转, 此特显智照有功也。知虚空者,此者字乃指上能照之智,意谓初以智照惑,惑灭则智亦不存。然所照既寂,若存能照之知,犹是无明,故须遣之,故云知虚空者,即空华相,此则能所双忘,寂照不二,到此唯有如智,照体独立,故云亦不可说无知觉性,直至心境两忘,能所俱泯,故云有无俱遣。如此乃合寂灭一心,故云是则名为净觉随顺,此文倒,应云随顺净觉,即前云随顺不二。

 

憨山大师在说,用“能照”的这个智光,来照“空花”知“空花”,知道了是空花后,背离空花,往回照,就是那个“觉”。

 

这就是在做“背尘合觉”的功夫。

 

我们大部分人平时生活在世间,没有“背尘合觉”,反而都是“背觉和尘”的,尘是什么呢?这个花花世界滚滚红尘就是尘呀。怎么合尘的呀,粘在尘上呀。跟着这个花花世界高兴生气翻滚不停的心,就背离了“觉”呀。于是欢乐无常,苦恼多多

 

而《圆觉经》就是告诉我们要反过来。练习“背尘合觉"。回光返照,觉向本性,别跟着外尘跑。

 

接下来,憨山大师,还说明了次第。

 

“初以智照惑,惑灭则智亦不存。”

“然所照既寂,若存能照之智,犹是无明,故须遣之。”

“直至心境两忘,能所俱泯,故云有无俱遣。”

 

你瞧,第一步是“背尘合觉”吧,用什么来“背”和“合”的呢?用的是智,也可以说用的是。我们把这个叫“”,就是能够观照到外面诸多影像的这个能。而把外面这些影像,叫做“”。憨山大师说,第一阶段,以这个“智”来觉照“惑”。大家注意哈,到这儿好几个名词了,都在说一个事儿,“惑”、“尘”、“所”,无论叫什么名字,都在说外面的东西。而用“觉照的智”,把心收回来觉照,就是第一步。

 

第二步,心已经收回来了吧。到这一步就已经很不错了。再上一层。“惑”已经没有了,这个“智”留着,又是障碍。大家看,我们第一步是用这个“智”的对吧。到这个阶段,“智”要扔掉。“故须遣之”,就是要扔掉。

 

第三步,就不是个动作了,是个结果。本来用布擦灰尘,灰尘没了,布也多余,也扔掉。如果能扔得掉,就是能所双亡了。这个时候就是“心境两忘,能所俱泯。有无俱遣。”

 

好,到这个时候,已经是禅宗常说的“桶底脱落”的境界了。这时候我们看华严宗第五代祖师,圭峰宗密禅师是怎么说的。更翻一层楼,简直精彩绝伦!

 

宗密大师:

于中初拂迹。拂有四重:一拂觉妄之智;二又泯其拂心;三遮其断灭,但不起心分別空有,不是无心;四总结离过是真无念。后成因,是则等者,有无既不当情,斯即心言路绝,清净觉体从此显彰。但不背之合尘,即名随順,亦非別有能順,故罗什云:无心于合,合者合焉。随順净觉,故言净觉随順。如是执尽病除,然后兴心运行,则聚沙、画地、合掌、低头,皆成佛道。如斯修习,可谓正因

 

读到这里时,简直是欣喜无比!祖德们用证量说话的时候,那个力量之雄劲呀!

 

大家看,憨山大师告诉我们要“背尘合觉”对吧。结果到了宗密大师这里,前面都一样,也是“背尘合觉”。到了后期,翻过来了,“不背之合尘,即名随順”。不背尘!合于尘!“如是执尽病除,然后兴心运行,则聚沙、画地、合掌、低头,皆成佛道。”

 

功夫成熟到如此境地!岂止是聚沙、画地、合掌、低头,皆成佛道呀。就是拉屎、放屁也成佛道呀!任运自然,法尔如是。

 

读到这里,已然无言。

 

无言之中,可以结尾了。还是引用经文来结尾吧:

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

下载| 打印|
分享到

全部评论

实修世界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