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实修世界!

中文简体|中文繁体



最新发表

当说话“你”、”我”不分时

2024-12-26 慈舟行者 阅读:344 评论:3 Loading加入收藏

当说话“你”、”我”不分时

 

摘要:通过解析行者自己以及部分同修在与人分享修行经验时说话“你”、”我”不分的现象,试图给出一个简要的修行方便。

 

正文:

 

记得在大约2009年时,行者还在师尊的公司AXFD工作,因此有较多机会亲近师尊、向师尊请教工作和汇报实修情况。在某次向师尊汇报时,处于比较兴奋的状态(注:现在看来就是主体起得比较高乃至于上头了),因此明明在说自己的经历,却时不时把第一人称“我”说成了第二人称“你”。当时老师在听完、回答完之后,加了一句至今记忆犹新的开示:“说你自己的事情的时候就说你自己”。

 

现在回看当时的情况,师尊实际上是在点出行者“不在状态”的表达习惯,当时直接体认到的一个能够帮助觉察自己是否“在状态”的“方便”就是自己在陈述自己的事情的时候的“人称代词”的变化。

 

这些年特别是最近三年,我与十多位同修分享过这个“方便”,总体上来说均起到正向作用,也知道了这个“方便”的“适用范围”(注:目前看来,根据已有的小范围互参及实践的情况初步可知,该“方便”主要适用于前行位行者、加行位行者及在觉察主体“位置”和“主体起/歇”方面训练的“基本功”不够牢固的正行位行者),举例简述如下:

 

例子1

某位行者A在向行者B分享关于“坐上境界”或者“坐下操作”时有这样的措辞:“当时感觉到的中丹田有“心流”的涌起,就是感觉到一股从中丹田到头顶的微细热流

 

例子2

某位行者A在向行者B分享关于某段坐下日常工作中的修行体验时有这样的措辞:“在管理这家企业的时候在给不同的人分配工作的时候,会觉察到自己能够结合吐气的操作让自己进入到一个较深的“日常定”之中,在这个定境中能够大概知道对方此刻的状态,就是说会对坐在对面的这个人此刻紧张与否、是否专注以及微细的情绪能够有所觉察

 

例子3

某位行者A向行者B分享关于坐下日常与人相处中的修行体验时有这样的措辞:“走在街上,全身心地放松看风景,这个时候来了一名古装打扮的帅哥,一下子就把很多人的眼球吸引过去了,当时也有点心动,但在那样的一种状态下就没有像别人那样突然把注意力全都转移过去,因为处于一个特别舒适的状态,就不会像别人那样处于“颜控”的状态里

 

在以上三个例子以及更多可能的案例中,行者A在用第一人称“我”去分享经验的时候,与不自觉地切换到第二人称“你”去分享经验时,主体的内在状态其实是有变化的,总体来说是更“靠外”了或者“起得更高”了。这种状态的变化与行者A的潜意识、语言习惯以及想要达到的沟通目的等均有关。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形:

 

1. 行者A在表达自己的个体经验时,希望把对方(行者B)纳入到自己的“第一场景”中来,从而增加对方的“代入感”,因此在讲述自己的个体经验时,切换到了“第二人称”。

 

(1)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行者A所分享的个体经验的“普适性”足够,且所对应的见地原理也很扎实,则即便是出现了人称代词的切换,只要行者A在状态、能够从最内在起用,且分享经验/操作的同时也分享了对应的见地原理,且行者B也确实配合了“代入”,则可能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沟通效果的作用。

 

(2)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行者A所分享的个体经验的“普适性”不足,或者对应的见地原理并不清晰,又或者只分享了经验/操作而没有分享见地原理,则行者B多数情况下并不能很好地配合“代入”,因通常在这种情况下,行者A是处于“靠外”或者“起得高了”的状态而不自知,因此并不一定是从“最内在”起用,沟通效果将打折。在上文所举的3个例子以及更多的例子中,更多的时候实际上出现的是第(2)种效果,也就是沟通效果实际上打折了。

 

2. 行者A在表达自己的个体经验时,潜意识里默认“大家都一样”,或者默认“对方也已有了同样的体验因此能够理解自己”。

 

(1) 潜意识/或语言习气里默认“大家都一样”的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给自己“找理由”或者“找台阶”的情况,比如分享的是自己在修行中的教训,此时突然把人称代词从“我”切换到“你”,这样习气中那个“好面子”又或者“不老实”的某一重自我就会找到“理由”从而获得安全感,或者找到“台阶”下以便于今后继续犯同样错误。

 

(2) 潜意识/或语言习气里默认“对方也已有了同样的体验因此能够理解自己”的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分享正面的修行体验而希望对方也尽快体验到的情况,有时也会出现在分享修行教训的同时潜意识里希望得到对方的体谅的情况。但实际上这两种潜意识/语言习气都未必能够实现正向的分享效果,因沟通的双方可能未必具有相同/对等的经验,甚至可能还会因此产生一定程度的误导——特别是在行者A的修行阶位/时长或者社会地位更高的时候。

 

 

3. 行者A在表达自己的个体经验时,潜意识里并不能面对自己,因此希望通过人称代词的切换从中“脱开”,也就是在潜意识里“说的是别人”。

 

在这种情况下,几乎肯定会出现沟通效果的偏差,因分享者的最内在并不能够如实地面对自己,分享的效果更多地是向外倾诉而非向内探究,且由于潜意识里把自己/自己的责任从具体事儿里面摘开了,以貌似客观的第二人称语气表达“第一场景”的经验,实际上已经由于“不面对”而造成了“分离”的现象,要么起得高,要么不能从最内在表达,不利于修行进步。

 

4. 行者A性格比较强势,心力也够强或者有一定地位,潜意识里希望通过人称代词的切换把对方“纳入”到自己语言/气场的“势力范围”之内,让对方不容易辩解或者不容易从这个“势力范围”脱出。此时,如果行者B心力不足或者不太善于表达,则其容易被带入一种“裹挟感”之中,久而久之,行者之间的沟通就会离“平等”越来越远,本来平等的同修关系就可能会在随后的互参中出现莫名其妙的高下之分、又或者沟通的氛围会发生微妙的变化,导致部分人的分享愿降低。

 

除以上4种情况外,在“说自己的事儿”的时候出现人称代词的切换的情况也有其他一些,大致是这些情况的“变体”或者“叠加”。从行者本人这些年来的实证以及观察、分享此现象给同修、并一起尝试在状态体验“人称代词切换时主体从何而起、如何起”的操作和原理的一些实践来看,除少数情况下切换人称代词也能够起到一定的沟通促进作用外,总体上来讲,还是按照师尊当年的开示“说你自己的事情的时候就说你自己”更有利于分享者更在状态、更容易提高自己。毕竟,说话中的语言文字本身就是有力量的,修行人能够正面应用语言文字的力量,至少是阶段性地能够帮助提高的。

 

另外,当与行者XHR分享此现象及其原理、操作时,XHR行者对这种人称代词的切换现象给出了较好的总结、提炼,也分享于此:

 

“人称代词来回切换”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为:

(1) 想要把主观经验客观化——貌似客观;

(2) 想要把特殊经验一般化——急于总结;

(3) 想要把个案经验普适化——放大范围;

(4) 想要让对方重视和认同——我说的对;

 

无论是以上哪种情况,或者其它特殊情况,在分享个体修行经验时,保持对主体的觉察,让主体不至于“起得太高”或者“不能从最内在表达”(注:这两者都是不符合“在状态”原则或者不那么“在状态”的)。也许本文分享的“人称代词”切换会是一个能够用来、至少是阶段性地用来帮助了知自己状态的“方便法”。

 

让我们一起践行师尊当年的开示:“说你自己的事情的时候就说你自己”!

 

南无阿弥陀佛!

摩诃毗卢遮那!

 

 

 

 

 

下载| 打印|
分享到

全部评论

  1. 亦真2024-12-19

    说的就是我嘛,哈,感恩八戒分享.

    X

    修改评论

  2. 武骊2024-12-20

    听和老师的谈话录音,也经常听到自己中间把“我”说成“你”,但没有分析为什么会这样,文章里分析得真清楚、透彻,感恩分享!

    X

    修改评论

  3. 慈舟行者2024-12-21

    是的。回听自己的录音也是个很好的方便。

    X

    修改评论

实修世界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