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朋友问我,修行对你日常生活的改变是什么?借此梳理了一下。
身体层面来说,通过打坐基本上没有太多疾病,有点小不舒服,通过打坐可以基本解决。身体的健康很大程度上也靠心理的健康,从心底里相信自主健康,所以对身体没有那么多焦虑,不过是不同层次的排。
三观改变了,原来从小被教育是唯物的世界,世界观改变了,原来这个世界是共同业力念力的显化,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仅是行动,更是从心底里知道应该这样做。价值观改变了,原来被教育的世界不过是强弱大小竞争思维,现在知道了每个人都不一样,要向内求,主体的改变、心里种子的清理,自己心里的改变才能改变外境。生命观改变了,原来被教育的,一生不过是这个肉体的生灭,现在知道了生命实相。烦恼即菩提,修行不是为了减少种子,种子是无量的,消除了这个还有那个。修行是在不断清种子打怪中锻炼能力的同时发现主体,这个种子不是我,情绪不是我,甚至成长的能力都不是我。我是谁?
生活处事方面,原来看到的不过是人性、规则、利益,现在处事从自己的内心出发,随着不同的主体显现,越来越没有那么多的我的标签,在状态自然应对。七的时候的在状态更多的是情绪的宣泄,更少了压抑扭曲概念,但心流较窄,对象感强,对着面前眼前的事情的目标强力度强;八的时候的在状态更不会纠结于事情上面、情绪上面,心流更开阔,我是在心流里面的,心流范围很广。但仍有一个无形无相的我,或者说觉得那个很广的心流或者能量就是我。自性的时候就是会看到这一切还都不是,有一个能知能觉的,不是那个能量不是那个心流,但能控制或者说调动的那个才是。
2023年见完老师回来很激动,跟单位一个领导说了见老师的事情,跟他说了七七八八的事情。然后他说,听起来主体是个可有可无的东西,那时候我答不上来,不知道怎么回复,今天朋友问修行对日常生活的改变是什么,跟原来这个说主体是可有可无的,好像是同一个事。那时候不知道怎么表达,主体是不是可有可无的,真的对日常生活有改变吗?现在算是清楚了,举例子来说,一只蚂蚁生活在二维平面,他只能看到二维的世界,每天在二维的世界搬粮食、吃粮食,偶尔欣赏一下周围的风景,作几首小诗,交几个朋友。发现有三维的世界对他的生活有什么改变吗?他仍然是每天搬粮食、吃粮食,偶尔欣赏一下周围的风景,作几首小诗,交几个朋友。只不过比别人多看到更丰富的世界,悟到发现了更本质的真理。如果从二维世界所做的事情上看,确实没有什么改变,但是从三维世界看他确实丰富了。当然维度跟主体还不能简单的对应,但是相通的是,如果仍在原来的维度上,那么对原来的生活看起来确实是没什么变化,看起来是可有可无的。跳出了那个维度那就是有不一样的地方。所以开悟后还是上山挑水吃饭睡觉。跟没有开悟的人是说不清楚的。因为他只能看到那个维度的东西。
从原来恐惧的不断抓取占有来证明我的存在,到喜悦的从各种处事做人与世界的互动游戏中找到我是谁。我感觉如果要用一句话来说修行前后的改变,就是这句。
赞!
真实。赞!
杨
2025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