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实修世界!

中文简体|中文繁体



最新发表

阶段认知

2025-11-05 习诚 阅读:7 评论:0 Loading加入收藏

1、七识不仅在中丹田,也有一部分在脑袋里。

初次遇事的时候,是无法回看的。这时的主体已经不知道在哪了,会完全被事件牵着走。按照操作惯性,只能在事件中机械持咒,慢慢消磨。待一定时间过后,主体便可以随着持咒的操作返回身体(目前无法更准确描述),这时可以回看了(目前也只能这样笼统描述),可以发现是脑部中后部位有个能量团,很像老师描述的巢。体感上,像是“脑袋里的心”。

根据原理,我暂时定义这个能量团为“脑袋上的七识”。相比思考的行为脑部聚集的位置,“七识”聚集在脑中的位置比较靠近中间,比较深。日常生活中的样子会表现为,类似道德上的评判、对事情好坏的判断等社会意义上根深蒂固的分别意识。比如,不诚实的人是否可以原谅、不能坚持不懈的人是否就做错了。

通过原理,明白,使用大脑,还是定义在“六识”,根本的办法,还是要用心流去冲散脑部聚集的能量节点

理清后,在后续遇事后的选择上,自然而然,会选择尽快回到身体里,回到心流里。会主动不在外面的事情上牵扯。


       2、通过反复遇事,觉察到,主体在事上牵扯就是出体外了,回到身体里,才是真正往回看。主体落在七识上,就没有分别了,只有感受。这时,可以看到每个感受,都是有实在的位置和东西(能量的聚集或者自我的具体或者肉体某个位置的紧)。 如果不去分别“开心”“伤心”,体感上就简化为“舒服”“不舒服”。

      通过原理,知道七识的“我”背后还有更加高维的能量。如果选择聚起“我”去解决,只是解决了当下层面的问题,不高效,同时对于“我”的认识也没有太大的帮助。所以选择不是聚起来一个“我”去处理那些节点,顺着这个不舒服的“感”,更容易找到“心流”的“感”(这个其实我还是有点不明白,但是日常体验上是这样的),继续向底层回看,隐隐念想本尊(其实实际操作时,没有具体念想什么)放大感受,敞开面对,往往不舒服的感觉消失的更快。

    

3、日常通常不在状态,回到状态的操作为:持咒找感,没有感就松一松,一般就有感了。让感连成轨迹(后面熟练了,其实这步就好像自动跳过了)。让识进到轨迹里面(不能放慢看清究竟是怎么进去的,好像就是在流表面晃荡晃荡就进去了)。入流之后的持咒,就会有融为一起的感觉,更加浑浊堵塞,流动缓慢,淤堵不前。


      目前状态,相关原理相对清晰,可以与日常体验对应,可以指导日常选择。但是状态不稳,六、七、入流,时常切换。

下载| 打印|
分享到

全部评论

实修世界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