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实修世界!

中文简体|中文繁体



最新发表

杨师关于咒的起处、开悟的真正含义和修行原理的开示

2017-03-03 有缘行者 阅读:12088 评论:0 Loading加入收藏

杨师关于咒的起处、开悟的真正含义和修行原理的开示

 

3月杨师对我指导的过程中,谈到了如何理解“咒的起处”、开悟的真正含义、修行原理等问题,个人认为杨师的开示非常重要,可能会给很多人启发,故整理出来,供大家研究。为避免个人理解错误造成误导,我还是采用对话体,尽可能呈现对话原貌。

 

生:杨老师,关于“在持咒的过程中体会咒的起处”,我近期有些体会,您看对不对?

杨师:你说吧。

生:我体会“在持咒的过程中体会咒的起处”,并不是简单地让你体会咒是从身体的后面或命门处或其他什么位置起来的,而是让你全身心地持咒因为咒实际上是来自于法界的……

杨师:但现在这对你只是一个概念,你要做的是通过这样一个方式,把这个概念变成一个现量。

生:对,我想从概念上讲咒就是来源于法界。当你全身心持咒时,实际就与法界接上了。所以看咒的起处,实际就是体会法界在哪儿。

杨师:对!就是要把它变成一个现量,也就是所谓体证。

生:对对,就是体证法界在哪儿。但在刚开始你体察能力不足时,实际也是无法真正体会到法界在哪儿的。

杨师:对。但这是一个线索,相当于给你一个线头,你可以顺着这个线头一点一点扽过去。

生:所以在开始功力不够时,你需要做的就是全身心地持咒,并认真体会此时的感觉。这时,应该实际就是一种“母子相拥”的状态。

杨师:对,只是你自己还不太清楚而已。

生:对。但当你明白这个道理后,就全身心去持咒就行了。

杨师:对。从做功夫的角度说,你“觉”不到,就不管它,就老老实实持咒就行了。

生:是是,我体会就是要全身心持咒,因为不管你知道还是不知道,这时就是一种“母子相拥”,与法界相通的状态。

杨师:对。这也是为什么密法效能高的原因,所以它对“信”就要求比较高。因为要是不信,相当于你自己这个“我”就把它隔断了。

生:屏蔽掉了。

杨师:对。所以为什么让你持咒?因为持咒时这就变成一种操作了,操作中“概念”自然就没有了,“脱落”了,于是慢慢地就让你与法界“搭”上了它就是这样一种方便。所以我最后表达就是,你最终能修行成功,实际是它在带着你,不是世间什么人在带着你。因为只有它是秒秒跟你在一起,针对你的变化,随时给你信息,让你能觉察到变化。所以我讲这个,等于是一个方向,你前面搞的那一些,最终目的是往这个方向去靠。

生:我是这个体会,所以我就想只要我在放松站着时,就持咒……

杨师:是一切时!这个东西搞下去,就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便。为什么我一直强调原理,就是说要先弄清原理,然后基于原理找到适合自己的方便。一旦找到后,这种方便就是只适合个人的,不具有普适性了。找到后,就不断去操作,这时就跟别人没关系了,只要一点点自己去走就行了,这时实际就一直是“它”在带着你修了。

生:您说得太对了!我就是这个体会。我想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再扩展开去,真的达到24小时持咒,那就应该是……

杨师:你不持也行啊!因为你活着时,都是心在起用。只要你有所觉,本身就是在起用。你一心一意也好,专心致志也好,只要你专注,那就是在状态里,至少干扰比较少。持咒时,是相当于那一头也连上了。你专注时,相当于心往下是通的,上面这一头不知道。

生:这一部分我没有太听明白。我理解我持咒时,我跟法界通了,是在一种母子相拥的状态。但我在专心工作或专心打球时,这时候怎么理解……

杨师:是指心,就是说心这个层面以下是通的。而心又是从这儿起来的。

生:心从法界起来的。

杨师:对呀,是它“用”的一种状态。

生:那这种状态和我持咒时应该是不一样的呀?

杨师:对。

生:应该弱一些吧?

杨师:持咒相当于根是从这儿(法界)过来的,专注时根是从心开始的,是这个差别。

生:所以说如果能24时持咒那不更好吗?

杨师:不可能啊!有时间持咒你当然可以持咒,但没时间持咒时如果再不专注,就是一种消耗,就在“外面”游了。如果你专注干事时,就相当于把“根儿”放在“前台”,然后一有咒,很容易就起来了。然后用的时候虽然你没有关注到,但它实际是从那儿(法界)起来的,它也会有力量。

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说,你也是有可能去认识它的。因为我们就是要认识这个东西。最后知道,哦,这个起来了,这个东西的实质是“幻”。用的时候起来,不用的时候就呆在那儿(法界),不在这里(现实世界)。然后你才能超越这些东西,不执着这些东西。我们现在不但起到这儿,还起到念,再起到身,然后再起到外面的东西,如服装、头衔、官位等,越跑越远,然后就陷进去,人生痛苦的原因就在这儿。如果能认清这一点,就能理解在这上面所搭的一切都是空的,不妨碍你去玩儿,但不会太投入到里头哦,不能叫投入,应该说迷失在里头了,因为投入还是明白的。

生:我有点儿明白您说的意思了。首先,还是能持咒就持咒,但确实不可能24小时都持咒,既然生活在这样一个客观物质世界里,你肯定要有不持咒做别的事的时候。这种时候,你就要专注。

杨师:对。要专注,单一,简单。这样的话,第一是消耗会比较少,第二是你所从事的这件事效率会比较高。因为搞了半天,最终我们还是要“落”在这个世界的。“落”在世界,就是一个存在形式,就应该是一个简单的,专注的存在形式。不用的时候就“歇”在那儿,“歇”在那儿就谁也不知道你。你跟世界的交集一定是“起用”了,“用”了才有交集。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你“起来”以后的情况,然后倒推你的“根”是在这儿还是在那儿。

生:这个意思我基本明白了,但还需要回去再细细体会。

杨师:这要去体证,最后变成现量,这事儿就ok了。所谓开悟,就是把刚才说的这些事变成自己的一个真实体证。否则光知道这个道理是没用的,而变成体证以后就可以起用了,这样才能改变你。如果所有的道理你都相信,但事情都只是在这儿(指着头)打一个圈的话,那它的起处是在大脑,力量是有限的。这个变成现量以后,起处就在这儿了(指法界),然后就是自然反应了,不需要去判断这么走会怎么样,那么走会怎么样了,然后才能解脱。它是按照这样一个逻辑关系一点一点推过来。但因为我们没有那样的经验,所以如果按照我们的经验去理解,那就肯定都不是对的了。

生:对,为什么能直接反应,就是因为你真正看透了,明白了这些东西本质都是空的,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放下来。

杨师:对,才能“歇”到那个地方去。

生:有东西来,该怎么反应就怎么反应。

杨师:对,它是自然的,不需要做判断。我们现在相当于要“起到”这个位置,再去做判断,判断完了再去下命令,就算传播速度再快,这个过程也需要有一个时间。有时信息乱了,它这还处理不了,就开始纠结。而这个呢,它没那么多事儿,反正事情来了,它自然就起来,完了自然就回去。在这种情况下,你的肉体当然也就顺了,因为没有那么多矛盾的命令给它了,然后自然身体就开始健康了。所以佛家不讲肉体,但这种方式下肉体也一定会慢慢好起来。我前段时间讲的“圆满养生,自主健康,就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提出来的。

生:您讲的这一段非常重要,很深刻,我回去要好好琢磨琢磨。真到了这种状态,按理来说该明白的应该都明白了,但应该也不是光道理明白了,操作就能明白的。

杨师:没有。一旦证到这个东西,就知道根在这儿(法界)了,虽然肉体上的很多变化还没发生,但实际上已经开始“化”开来了,因为你已经不去“拿”着它了,一旦你看明白,你就不会去拿着了。以前由于老“拿”着产生的形状化开需要时间,所以后面起修无非就是把以前由于“拿”着而固化的东西慢慢给它散开来,完全化开以后就可以做到事情来了就起用,用完了就放掉。

生 :我体会我对这个道理是明白的。

杨师:但是你明白只是这个层面(指大脑)的明白,没有变成你的一个真实状态。就是说你明白了有的东西是你能控制的,就放下不拿着了,但这个东西(指意识,大脑)你不知道,它本身就是被下面的东西“拿”着才有这个东西存在的。你越想弄明白,实际上就把这个东西“拿”得越死。所以你每一次用,就相当于强化这个存在一次。所以这个“明白”是要放掉的,要把它瓦解掉的。但是这个瓦解的过程你会不愿意,因为你前都是基于它产生的概念、判断、能力等,现在这个东西一拿掉,你不知道这个瓦解了以后,你还不能做那些事。因为这些事情你还是天天在面对,只有你“看到”这个东西(法界),才明白虽然这个东西(意识)瓦解了,还有更高的东西在后面,这时,这个东西(意识)才能真正瓦解。所以真正修行中最好不要去形成中间这个东西(意识),就扽着“线头”走就完了。

生:明白了。我理解实际修行入手之处就是两件事,一是能持咒就持咒,二是不能持咒时就专心做事。专心做事的过程中,按照“操作中体会操作的主体”的方式去做。

杨师:对,我现在的表达是“在状态”、“有所觉”,那个“觉”让你从状态里出来了,就把“觉”放掉,因为“觉”就相当于那个东西起来了。开始时你只有起到这么高,你才能“觉”到。“在状态”是在“化”这个东西,“觉”是在“聚”这个东西,这是个动态的过程。当“觉”比较强时,就会干扰状态,所以矛盾时,就把“觉”放下,还要在“状态”,因为“在状态”是在改变你。开始你可能是到这儿(位置比较高)才能觉察到,随着功夫的提高,可能到这儿(位置相对低)你就能觉察到了,然后有所觉就放下,有所觉就放下,最后一直到最底下,到根上起来,这个事就差不多了。

生:我理解持咒时是“在状态的,那专心做工作时算不算在状态呢?

杨师:也算是。真正“在状态是从那儿(法界)出来,一种简单的状态。

生:那就是说如果我专心工作,同时我能知道自己在专心工作。

杨师:那不行,做不到的。你专心工作时再有所知的话,这时候就已经有一点分心了,实际上所谓“也就是一下子的事儿,然后就该干嘛继续干嘛。如果有可能的话,就看看“从哪儿起来的,这是更下一层了,看看是怎么知道的,怎么就了。因为我们最终就是要讨论是怎么起来的。

生:杨老师,我觉得您说的这一点特别重要!我原来以为“的目标应该是始终在的状态,一天24小时都是觉知的才对。

杨师:你说的那种状态就相当于强强地起在那儿,一直紧张地有一个“在那儿。你应该就只是,今天起到这儿时我知道了,明天起到那儿时我知道了,不断持续下去,我们最终是要通过的操作找到的起处的。

生:那就是说“只是一瞬间的事,完了以后不要一直着,应该继续专心做事。

杨师:对呀,如果你始终“着,就相当于始终拿着,就又出一个了。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找到的起处。我们搞了半天,就是要认识我,而认识我只能通过,因为是从那儿起来的,剩下的操作是更低级的操作,已经到了身心的层面了。相对它们来说,是更高级的操作。在状态有所的目的是让你明白这些操作都不是根本的东西,是在做功夫改变下面,这样你在操作时就不会去执着这些东西。否则你可能会觉着这样操作挺好,就想多搞搞,那儿来个什么光,你就想多看看。你要有所的话就知道这个光是外面的,跟没关系—-实际是个取舍。我的表达是先“在状态,再有所干扰状态了就放下。什么叫不干扰状态呢?就是只是简单地去做,没有起来去分别选择。起以后的选择依据则需要靠修证的原理

生:那就是说,“干扰状态就把放下的意思就是继续专心做刚才正在做的事了。

杨师:对,这时就是在流里,在化解,慢慢洗涤下面的东西。洗涤的源头是从法界来的,只是你可能不清楚而已。“的目的就是让你对上面逐渐清晰,是从哪儿来的。然后搞这个事情,你就知道这是在做功夫,不是根本的东西。只要有条件,能往后退就往后退,没有能力就在这个地方(较低的位置)打扫卫生,有能力就在这个位置(较高一些)打扫卫生,但效率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把从这个(较低的位置)到这个(较高的位置)叫做层次的提升,这比在较低的地方练得力量很大,弄得很干净要更重要一些。也不是说非要把这个地方弄得很干净,力量积累到多少才能再到上一个层次,不是的。你在操作的过程中,任何时候,只要有条件都是可以上来的。从原理上讲,我希望你们是能上来就上来,哪怕只是一条线,边上都是一些你没法动的东西也没关系,因为至少你明白了,明白了以后,你就知道下面这些操作是干什么的,剩下的就是慢慢搞就行了。在下面的时候,虽然你在搞,但你会有担心,这个东西有头没头啊,对不对呀,等等。这就是我的表达,这也是我为什么一再强调要注重原理的原因。

生:我体会也是您在书中从第七识到第八识一节中说到的,要在“和不断涌出的过程中来做这个事,而且不是把往外走的这个势头停下来,而是一瞬间知道有这个东西,然后在往外涌的这个过程中……

杨师:对,对。然后你就跳到“里去。所以我讲的都是原理及原理的操作,现在大家一般对操作都讲的不多,一般就让你就自己去搞去吧,慢慢搞多了就有感觉了。这种方式也对,因为你真地认认真真搞了,搞到一定程度,人家就来带你了。但这个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所以我也一再强调,你不明白没关系,但你相信了以后一定要现在就开始做起来,因为这个时间你就开始在积累了。你不一定非等明白了再积累,否则前面的这些时间不是白浪费了吗?

 

 

 

 

 

 

 

 

 

 

 

 

 

下载| 打印|
分享到

全部评论

实修世界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