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实修世界!

中文简体|中文繁体



最新发表

2009年4月22日体验(2)-(3)

2017-03-15 yuanqian 阅读:4392 评论:0 Loading加入收藏

最近几天总感觉自己打坐的方法有问题,于是查看了许多资料,才真正发现数息的正确做法:息者,一呼一吸之间谓之息。数息,其实要关注的是呼气殆尽,又没有吸气进来时那种不呼不吸的状态(不可在吸气殆尽时住息)。计数时可以按照呼气或吸气的次数计而已。这与杨老师书上讲的吐气法:关注呼气结束还没有吸气进来时身体内能量升起的过程是完全一致的。原来我真的搞错了。感谢南怀瑾老师细致的讲解,感谢杨老师准确的描述,学生原来不了解而已。

于是,下午和晚上又各坐了1坐。情况比前两天有改善,但具体的方法还要体会和摸索。

我现在存在两个问题:

1.普通休息时,比如,坐在沙发上,我可以很自在地练习吐气。但一上坐,吐气和吸气就不太自然,有过度吐气的现象,搞得下一步吸气很急速。还没有找到对治的方法。

2.仔细看了前辈们的讲课和佛经(《增一阿含经》,摘自南怀瑾《如何修证佛法》)描述的原文,摘录出来大家一起探讨(我觉得这个法门很重要。这个搞不好,其他任何方法不能奏效:因为呼吸不定,人心怎么可能定呢?):

佛让其子罗睺罗

(1)“无他异念,系意鼻头。” 

(2)“出息长亦知息长,入息长亦知息长。出息短亦知息短,入息短亦知息短;”

(3)“出息冷亦知息冷,入息冷亦知息冷。出息暖亦知息暖,入息暖亦知息暖。”

(4)“尽观身体入息出息,皆悉知之。”

(5)“有时有息,亦复知有。有时无息,亦得知无。”

(6)“若息从心出,亦复知息从心出。若息从心入,亦复知息从心入。”

按照这些描述,最终达到的几乎不呼不吸的地步,并非刻意去做,而是自然达到的?也就是说,数息时并非要刻意“住息”时间的长短,只要知道他的长短即可?这一点还需要不断练习去体会,也请过来人指点一下。到这个地步,感觉遇到槛儿了,总是调不好呼吸。

 

 

下载| 打印|
分享到

全部评论

实修世界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