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实修世界!

中文简体|中文繁体



最新发表

一封旧信

2022-01-07 rosedean 阅读:6253 评论:0 Loading加入收藏

杨老师:你好!。
  这段时间,我将南老先生的《楞伽经大义》(过去学唯识论时曾经看过)与萧平实先生的《大乘无我观》、《楞伽经详解》、《无相念佛》等粗略看了过。有了一些疑情要提交于你,请抽空给予开示。
  1,以前我的观照,就是把所见闻觉知的一切意识现量都当作虚幻的现象,以平常心在上面不加分别取舍地保持觉知(行动中效果更佳),隐隐之中也感觉到有一种无形的东西(类似于一种场)仿佛是这些现象的背景,也似乎是现象之外的另一种现象(把这个背景定住,等其破碎)。按照南老对《楞伽经》的解释,只要意识到(是“证知”,仅“意识到”是没用的!)自心现量的虚幻,似乎不需要什么方便就可以达到超越(《圆觉经》言: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按莲花生大师的说法,人现量的觉性空明无二,只要在了了分明、无思无念又不修不整中保持觉照,把心念当作空中的微风,把纷纭的现象当作空中的云彩,不去攀附,机缘成熟终归就能打开本来。当然他说也可以不妨去参观照者谁,直到遍寻不得的穷尽处“自然瓦解”;按萧的言说,如来藏是超越见闻觉知的,必须要起疑情去参破。我不知现在的我现在的情况是否还要在不加分别执着的自心现量上起疑情,参究能够见闻觉知者谁?(在现量的境界中去认知境界的源头)
  2,六祖传人黄薜认为,世人“只认见闻觉知为心,为见闻觉知所覆,所以不睹精明本体……然本心不属见闻觉知,亦不离见闻觉知。但莫于见闻觉知上起见解,亦莫于见闻觉知上动念,亦莫离见闻觉知觅心,亦莫舍见闻觉知取法。不即不离,不住不著,纵横自在,无非道场。”(只有证到了才能真正理解这些说法,但不可能按这种说法去修!)只要求于见闻觉知处认本心,不要求在见闻觉知上再起心参禅或另外觅心。萧可能是出于论辩的缘故,强调真如的超越见闻觉知,而不怎么谈它的不离见闻觉知的一面。自心现量的觉知中,是否即蕴涵着真如的觉知性?(是!)或者说尽管从意识的觉知到真如之间存在着某种断层,(不是断层)需要超越,需要顿悟,但这只是觉知所依凭的物质能量层面的跃迁和觉知境界的大转换,而不是见闻觉知中的觉知性完全丧失了?
  3,从我对唯识论的理解来讲,前五识只是一种变现了别功能,悟与不悟与它关系不大,而真实如来藏始终都是清净的,只需要证,不需要修,关键在于第六和第七意识。(是!)即能够分别判断推理的、恒审思量和处处做主的意识才是污染源。但对第六意识和第七意识的区别,总是说得不够明白,我很想听到清楚一些的解说。而所谓观照和参究,是从那一种意识上面起来的?(是从如来藏里生起的)放下第六意识的思维分别推断和第七意识的遍计执着和主宰,随缘任运而又不失觉知,算不算是一种恰当的观照?(观照的目的是为了由对象反观认知到能知的主体,而不是为观照而观照!)就我的体会而言,放下第六意识的思维分别和攀缘,进入无放逸又不紧张的无念状态很容易(我知道这不是道,六祖惠能就“不断百思想”),但要真正放下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处处做主的我见,似乎没有太管用的办法。因为第七意识的根是扎在无意识里的,显意识层面的功夫似乎做不到那里去,没有临到特定情境的时候,在有意识的观照中,好象是放下了,平等了,临到触在对应的事境上时,才发现里头还牵扯着呢,观照都来不及,于是就有了挂碍和烦恼。对于这种情况,我应该怎样下手?(首先必须先认清第七识,当你的功夫足以稳定地认定第七识后,再通过提起、放下的功夫透过第七识去认知如来藏)
  4,萧平实先生在修证上讲的似乎比南老要简洁清晰。然就一切法皆佛法而言,他对密宗和印顺等的激越批判是否妥当?他所述的如来藏,是否可以视为与常人意识现量迥异的另一种现量,而这种现量同样也是可以被超越的?(这些问题暂时不讨论,你只是把他们当作一家之言了解一下就行)我现在倒是还清净和放松,身体在行动中也很虚幻,就是在心意识上不能够超越。
  也许我问得太多了。

(括号内的文字为杨老师的回复)

下载| 打印|
分享到

全部评论

实修世界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