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实修世界!

中文简体|中文繁体



最新发表

杨老师实修言语整理(一)

2017-03-10 和光同尘 阅读:10762 评论:0 Loading加入收藏

实修言语整理(一)

缘起与说明

     这里记录的杨老师的实修语录,都是因为各种因缘在跟杨老师见面的谈话中摘录出来的一些有价值或有启示的语言,目的是丰富、方便和加深对杨老师实修禅法—大日如来禅的理解与修持,但因有些话语脱离了当时的语境,仅仅从字面理解会产生偏差或错误,为了杜绝理解的偏差和错误,以及未来传播中的以讹传讹,所以对所有语录中话语的理解,一定要放到《如何安心如何空》一书的体系与语境中去理解,如果对语录中话语的理解与书中的意义产生了差异,请一定以《如何安心如何空》一书中的意义为准。

    这里公布的语录,为了意义与语境的相对完整,只进行了简单的分类,分为:“明理篇”、“明法篇”和“杂论篇”,不妥之处请多指正。

    这里公布的语录,经杨老师审定。

在此,同时恳请同门的师兄弟,将你们听到的有价值的杨老师的话语,发给我,在请杨老师审定后,补充进去,供大家分享。 谢谢!

 

明理篇

1.   佛是不生不灭的,所以佛就在我们身边,从来都没有离开过我们,

2.   佛就是在我们身边帮助我们的,就看我们能不能知,能不能认。

3.   修习佛法就是想要去证佛当年所证的事。

4.   明白修行的原理,是修行成功的关键与前题。

5.   只有证到“自性”才有可能真正明白“平等”的真实意义。

6.   法界是通过“作用”来显现的(所谓“体籍用显”)。

7.   在诸相的变化中,若能超越第八识的相,证到“性”,那就算是证到根了。

8.   准确而言,“自性”是法界的组成之一,是特定个体在法界的“根”,它向下的第一重投影就是阿赖耶识。

9.   “自性”是法界的一部分,我们能证的源头就是“自性”,但对“自性”的体证是不能按我们已有的经验方式去进行的,我们只能在“自性”化现为“自心”,即“自心现量”的过程”中来体证“自性”,证到“自性”才算跳出了三界。

10.            自性和法性是同“质”的,但是在指代上还是有区别的。

11.            为了表达方便、清楚,还应区分“性”与“相”的概念,如本心=心性+心相,性与相是一个整体,其中性=本质,相=显现。心相、空相是同一个概念,对应“相”的层次;心性、自性、空性 是同一个层次的概念,对应“性”的层次。

12.            自性化现为自心的过程,是我们对“自心现量”的另一重解释。化现就是“空”变“有”的过程,“化”是变的过程,“现”是变的显现形式。

13.            自性和法界是“超越”八识的,如何理解“超越”,可以仔细想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是如何前进的?

14.            窥到第七识的起处,就可以认为是见到八识了,此时,可以认为第七识就破了(因为七的起处是第八识),但并不一定等于证入八识了。

15.            证入第八识后,“我执”的基础就没有了,但习性还在;证入第八识后,不会立于任何一个具体点上;证入第八识后,人也就应该有自度的能力了。

16.            在“能所”关系中,“能”就是指“主体”,“所”就是指“对象”。

17.            理论上所有的 都是 ”; “都是。染净是同体的,染净相的概念还被分别用于对应阿赖耶和如来藏。

18.            修行的好坏的标准很简单,就是看最终是否能自然趋于“无我”。

19.            真“无我”了,若能立于本位,也就有可能成为佛、菩萨在这个世界化现的工具了。

20.            修行佛法是人生最后的选择,是少数人的事;

21.            佛法最后是智慧解脱。

22.            智慧是在事情、工作中表现出来的。

23.            修行一定要在“因”上下功夫,宁为真小人,不做伪君子,争取最终能成真君子。

24.            科学家是站在所有巨人肩膀上探讨问题的人,是有怀疑一切精神的人。今天的修行者,应该是具有科学家精神的修行者。

25.            修行不是看的、不是分析的,是心证的。

26.            从法界到我们这个世界,是一层层投影下来的,一直投影到你能感知的层面才被你感知到。

27.            很多修行的层次是“认的”,不是练的。比如一个人到了一间屋里,对屋里的东西,认什么?怎么认?敢不敢认?认后敢不敢担当?——这是修行中很重要的问题。

28.            烦恼是我们心中沉积的东西与外界事物共振所产生的现象,心空了,外界的事物在心里没有了共振的对象,烦恼的现象也就没有了,将心中沉积的东西“转”化掉,是心空的有效方法。

29.            本地风光是由身体的状态、能体的状态、心的状态和周围环境的状态共同构成的。

30.            真正从内心深处的舍,敢于放弃一切的舍,才是修行的舍。舍是手段,不是目的,舍自然会获得另外一方面的回报,但基于回报的舍,则没有任何意义。

31.             “信”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靠信的力量也可以实现与法界的沟通,靠信修行的最高境界是“慈悲”。慈悲是从胸口出来的,慈悲的感觉就像海浪一样,可以包容一切;“智慧”是从大脑发展出来的,智慧像剑一样,可以集中到一点,可以直接看清世间一切,可以斩去很多东西。

32.            发心对修行很重要。

33.            明白一切皆是因果后,你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对因果的一种选择,选择了就要担当,担当不起就不要去选择,就不要去做,事实上,不选择本身也是一种被动的选择。

34.            生活中的一切都是修行。

35.            佛法是不怕怀疑的,不追到底就不是究竟的佛法。

36.            我认为:一个真正追求人生真理的人,最终一定会追到佛法这边的。

37.            肉体是自我“主体”与这个世界沟通的工具或载体,他/她既是接收器,又是发射器。

38.            佛说法,有“权说”和“实说”之分,我们不能把佛的权说当作实说来理解和应用。遗憾的是,把佛的权说当作实说是自古以来就经常发生的较为普遍的现象。

39.            人生的痛苦,来源于对结果的抱怨,来源于对因果的 不明

40.            修行是功夫,不要去理解,要去实证,证到就是证到了,没有道理好讲。

41.            过程中没有最好的境界,最好的境界是真正“无修”的“法尔”境界。

42.            心是无处不在,无处在的。

43.            证到自性后,只是可能不再造新的“业”,但前“业”还在,也要一点点地“转”(释放肉体或心中的那些累世积存下来的“因”)或“了”(坦然面对因果的展现)。

44.            不认真的修行状态,一定得不到“正果”。

45.            看到本体实相后,剩下的就是“选择”的问题了。

46.            一切都是第八识的化现。你的一切是自己八识的化现,我们共同认识的一切是我们各自八识共同化现的结果。

47.            修行成就的人,最后只有义务和责任了。

 

 

明法篇

48.            修行的大方向是“空”,方法就是把自己的一切都空掉。

49.            我讨论修行问题的核心是“对主体的体证”;我对修行的要求是:关注你自己的变化,看清因果,在因上下功夫,我讨论的范围是“当下”,当下该做什么?能做什么?如果当下你能做主,未来也就在你手里了。

50.            所有的方法都可以简化为:对“主体”和“客体”的操作,修行的方法就是觉察与分别“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让“主体”一层层后退就可以了,直到证入第八识,证到第八识后,“主体”和“客体”就合一了。

51.            “在作用中体会作用的主体”——是体会(寻找)主体的方法,也是贯穿整个修行过程的一种方便。

52.            修练的感觉要往“细、空、明”的方向走,不要迷恋过程中的任何感觉,不要过于关注自身的感觉,要关注今天与昨天感觉的变化与不同。

53.            认识 真我,是修行的实质性内容。

54.            从“真我”入手的修行,才是真修;证入第七识,才算真正修行的开始。

55.            “觉察”与“起灭”的练习是重要的修行方法。

56.            “觉”是在本位的,是本位上的一种“起”,“知”则已经在本位上聚集,从本位上起来了

57.            修行就是要从你能感觉得?

下载| 打印|
分享到

全部评论

实修世界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