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实修世界!

中文简体|中文繁体



最新发表

杨老师实修言语整理(三)

2017-03-10 和光同尘 阅读:18349 评论:0 Loading加入收藏

实修言语整理()

缘起与说明

     这里记录的杨老师的实修言语,都是因为各种因缘在跟杨老师见面的谈话中摘录出来的一些有价值或有启示的语言,目的是丰富、方便和加深对杨老师实修禅法—大日如来禅的理解,但因有些话语脱离了当时的语境,仅仅从字面理解会产生偏差或错误,为了杜绝理解的偏差和错误,以及未来传播中的以讹传讹,所以对所有言语中话语的理解,一定要放到《如何安心如何空》一书的体系与语境中去理解,如果对言语中话语的理解与书中的意义产生了差异,请一定以《如何安心如何空》一书中的意义为准。

    这里公布的实修言语(),是根据灿烂的雨和沈阳的师兄提供的资料整理的,并经杨老师亲自审定。

在此,同时恳请同门的师兄弟,将你们听到的有价值的杨老师的话语,发给我(gmli@263.net),在请杨老师审定后,补充进去,供大家分享。谢谢!

 

明理篇

1.    从佛法的角度看,世界的实相是圆满的(A+(-A)=B+(-B)=……=0),佛看世界是超越世间人为的标准的。好坏是我们人设的标准,是二元的观点,而佛的观点是圆满无缺的。如果一定要让圣人下到人间来说事,那就只能善恶相较取其善了。

2.    学佛、修行,就是要真信,你真信了,法界的力量就过来了。我们普通人的问题,是因为有假,假在那儿把法界和自己隔开了。

3.    感恩的心,是与法界沟通的;感恩的力量,就是来自法界的力量。

4.    修行到最后,你会成为一个管道,一个沟通法界与人间的管道,佛法的力量可以通过你这条管道传递到这个世界。

5.    越靠近“真心”,越空明,越细微、越干净,越柔软,到最后不是没有感觉,而是感觉更丰富、更细腻。更为重要的是,自己能作主。

6.    理论上来说,一切境界中都有可能体认到空性,但修行者若无足够功夫基础,想做到这一点又是很难的,因为我们的习性是认境界,而不是通过境界体认“空性”。

7.    如果你是个真修行人,则一切外缘都是助你的机会。

8.    世间一切都是这样,有得必有失,有生必有灭,没有“真”(永恒不变)的东西

9.    改变自己,外在也就变了。因为你自己内心光明了,这个光明就会放射到外面,你周围的人就会感受到。这个对所有人都一样,只不过没学佛修行的人不清楚而已。

10.  修行过程中,不要把过去的经验当作标准,要一直用开放的态度认识自己。

11.  假人、真人到圣人,这是修行过程。不经过真人的阶段,想直接成圣人,不可能。在做真人的过程中,你自己力量不够时,可以靠佛、菩萨力量来加持帮助你,这样能让自己在转化的过程中更容易承受一些。

12.  人在世间所有的问题和痛苦的根源,都是基于一个假“我”的存在,当假我去掉了,世间的问题和痛苦的根基就没有了,相应的问题也就自然得到解决或超越了。随着你自己的强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变了,事情变不了,是因为你的力量不够,你的修行不够。

13.  佛在菩提树下觉悟后,发现我们所有的困惑、痛苦,都是因为我们有执着,执着在那些点上跳不出来。为什么执着这个东西,就是因为把“我”当真了。当你证知到“我”是一种幻化的时候,只是一种投影的时候,那么所有依它所产生的种种也就变得很虚幻了,没有意义了,这个执着的力量自然就会下来了。

 

 

14.  佛的不可思议之处在于,从第一天你开始真用“心”跟他沟通的时候,你想往他的时候,他就开始关照你了,这种关照是秒秒的。

 

15.  实际上我们修行的目标就是要找到我们自己,明白自己到底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16.  实际上杂念、烦恼(情绪)和修行的本体是没有关系的。假如说你现在是个天空的话,杂念、烦恼就是天空中的片片云彩,这个云彩自然要运动,会聚会散,你要是执着在这个云彩里头,你想把云彩固定在某一个状态、某一个位置,你就忘了天空,杂念、烦恼反而开始来了,因为这种想法与要求就是不可能的、就是错误的、就是违背自然本质的。你如果站在天空的本位,你就知道:这个云彩聚也好散也好、走也好停也好,跟天空没关系,这是一种自然的现象,你不可能不让云彩运动。所以,修行者修行时要找到真正的修行“对象”,要找到修行者自己的“天空”。

 

 

明法篇

 

17.  “观”和“关注”在力用上有所差别,后者更强些。一般而言可以在“觉”和“关注”两者之间去体会“观”的操作,“觉”更偏重于“心”的层面,而“观”则偏于“意识”。实际操作中,建议应注意上述操作的“起点”,要尽可能从“心地”上起用,而不要以大脑为“起点”。

 

18.  修行,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明白了去处后,从感性切入,逐渐提高对“自我”的觉察能力,实现身心的转化和对主体的确认。

 

19.  在我们实际所证未达之前,切忌以自己的理解作为标杆去引导实际的修行,这是我在多种场合反复强调的,也是诸多“有文化”的修行人易犯的错误。因为,修行的境界,是我们普通人未曾有过的经验,所以在没有经历之前,你是无法根据他人文字或语言描述来准确理解或构造的,如果执意为之,必然是错误的,其结果可想而知。切记!切记!切记!!!

20.  放开心量,永远面对真实才是重要的。修行是我们之前没有过的体验,所以千万不要拿过去的经验或别处看来加上自己理解后杜撰的标准来判定自己当下的状态优劣。我的建议是先老实面对当下,认真体验,事后再来总结。只有在修行时放开自我,诸佛菩萨的加持才可能进入,否则都是你自己在那一个人独玩了。

21.  功到自然成,无需另学“放下”,实际上,当你“觉”(体察)到了的同时也就自然“放下”了

 

22.  实际上修行到最后,对于世间法来讲,就是一个因果。有怎样的因就有怎样的果。实际上最后就是要看你种的是什么。你种的因就是要成佛,就是要解脱,它最后就是往那上面去。你种的因就是想身体健康,那你就往身体健康那个地方去。你是想要世间的成就那你就往世间的成就去。就看你到底想要什么东西。

 

23.  做功夫是为了帮助你去认知那个主体,认知那个佛性,所以这块功夫你能认多少你就去认。然后这个认的过程反过来它又是做功夫,又是一个提高的过程。所以这是相辅相成的事。这个道理明白了,你就不会执着今天,有那么多念头,明天又非常好,就不会分别这些东西了。

 

24.  功夫,就是时间嘛。修行至少是这一生的功夫。清楚了这一点,你就不用着急,但是你必须天天去走,只要你在那走,你总是离目标近一点。否则我们老在想,我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修成,慢慢把宝贵的时间给浪费掉了——这不是真修行,是叶公好龙。

 

 

杂论篇

 

25.  “道在生活中”、佛法中关于“圆满”的概念、禅语“一真皆真”、“一通百通”……所以说,修行就是生活或生活就是修行,真用心了,生活的处处都是道,都是行者可能得个入处的门径!

 

26.  修行首先是个人自己的事,是对自己负责。老实面对自己是修行的第一步,也是终极的结果。

 

27.  作为凡人,在修行过程中,有些标准我们做不到的时候,也不用勉强自己,受不了就表达,最好别窝在心里。

 

28.  从修行的角度说,只要未成圣、未修成,都是“病人”(身、心各个方面),修行就是使我们逐渐恢复正常的过程。一切修行的方法都是使修行人身心疾病得到去除并最终达成解脱的方便。佛法认为“心”病是一切疾病的根源,不能除根则一切免谈,而去除“心”病正是佛法修证的基础。

29.   什么才是本质的东西,说出来的东西都已经是针对特定环境的东西了.禅宗公案是针对特定时空环境的话,如果时空环境变了,话还能一样吗?

30.  对于我们的痛苦与煎熬,如果能不加分别地去承受、并进而转化这种心的痛苦与煎熬,这就是练“功夫”了,这时那些给你造成这种痛苦与煎熬的人就自然成了助你的菩萨!任何能让我们转身探寻“自我”的因缘,都是我们的菩萨!因为从究竟意义上来看,我们来此轮回的终极意义就是要认识自我的本质早一点面对就可能早一点得到解脱。

31.   迷是因为有盲区。

32.  普通人一般都是向外找,而圣人则是在“这”(指向外找的过程),一转念往回返,这个差别就出来了。向外找的一般会往下“溜”,走那个轮回去了,往回返一般是往上走,按照道家的说法就开始成仙了,按佛家说法就是成罗汉、菩萨了。

33.  佛法在传承的过程中,因为大家没有实证的体验或体验的层次不一样,再加上已有的实证体验又没有办法完全准确地表达出来,就只好用各种比喻来说,然后人们按照自己的经验,自己所有的知识、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于是就出现了各种“岔路”,有一些最后都不知岔那去了。所以,语言的表达,都是不完全准确的、不究竟的。

 

34.  就我个人而言,我只关心一件事儿,就是最终解脱的问题。如果不是朝这个方向走的话,我认为是浪费时间。

 

35.  功夫是永远都需要做的,但要做明白功夫,不要做糊涂功夫,即,要明白你为什么要做这个功夫,因为对功夫的认识不一样,功夫的效果就不同。

 

36.  修行的目的不一样,修行的结果就不一样。

 

37.  修行中的假道学是说一套做一套的,说一大堆道理但实际上自己也做不到,说的和自己行事的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是修行中的一种悲哀。

 

38.  所有的事情都是一样,高和低差别就在细节上。修行的功夫深了以后,自己的观察自然就细了。

 

39.  教育的根本是让人自己学会思考。

 

40.  对子女的教育,不要只鼓励孩子,更重要的是要鼓励家长自己。实际上的情况是:家长自己真的有信心了,孩子也就有信心了。

 

41.  教育孩子首先是教育家长的问题,家长自己不明白,孩子只能是痛苦的。或者自己天分非常好,他才能挣脱。真正的好孩子不是教育出来的。

 

42.  这个世界就是要互相了解,互相理解。你靠什么去理解?最后就得靠“心”。

 

43.  佛经里说的佛法有些东西都是可以证到的,证到是真实地体验到,不是一种认识,不是借鉴推理出来的东西。

 

:1、此次言语中有个别言语的意义与前面的言语有些重复,但因表达的角度与方式不同,依然有启示价值,故做了保留。

    2、这次的言语是根据灿烂的雨和沈阳的师兄提供的资料整理的,再次表示感谢。

 

 

下载| 打印|
分享到

全部评论

实修世界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