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实修世界!

中文简体|中文繁体



最新发表

杨老师实修言语整理(四)

2017-03-09 和光同尘 阅读:7264 评论:0 Loading加入收藏

 

  

 

                             实修言语整理(四)

 

                         缘起与说明

         这里记录的杨老师的实修言语,都是因为各种因缘在跟杨老师见面的谈话中摘录出来的一些有价值或有启示的语言,目的是丰富、方便和加深对杨老师实修禅法—大日如来禅的理解,但因有些话语脱离了当时的语境,仅仅从字面理解会产生偏差或错误,为了杜绝理解的偏差和错误,以及未来传播中的以讹传讹,所以对所有言语中话语的理解,一定要放到《如何安心如何空》一书的体系与语境中去理解,如果对言语中话语的理解与书中的意义产生了差异,请一定以《如何安心如何空》一书中的意义为准。

 

        这里公布的实修言语(四)经杨老师亲自审定。

   在此,同时恳请同门的师兄弟,将你们听到的有价值的杨老师的话语,发给我(gmli@263.net),在请杨老师审定后,补充进去,供大家分享。谢谢!

 

                    明理篇

1. 在作用中体会作用的主体,是一步步“返观”的过程。当返观至真正的“主体”时,就退到了第七识层面的“我”,由此再寻其所依之“起处”、进而去体证“起处”中所蕴之“自性”,证到了“自性”,就算是“明心见性”了。

2. 修行中,一切客体都处于变化之中,而能改变客体的真正主体则是不变的。

3. 空也是有不同层次的。

4. 若“主体”升起来后起用的功能定义为“知”,则处于未升起状态时同样的功能可定义为“觉”;“觉”起之处是“心”。

5. 只有在作用中才易体现主体的真实所在,操作者才更容易超越种种“相”的束缚。

6. “心”是修行中一切变化的原动力之出处。

7. 修行过程中出现的一切境界都要努力超越(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要随意认同任何境界,一旦认同就容易安住在哪里,不求精进,耽误继续的修行。

8. 对任何不清楚、不喜欢或想突破的境界,都可以通过用“心”持咒的方法解决。

9. 对一种状态或境界认与不认的前提是自己能感受到多少,没有真实体验的东西自己内心是很难真正认可的。

10.修行一定要注意见地上的功夫,见地不“真”,修行往往就会走偏。

11.轮回的主体在六道中轮转,就像装了海水的瓶子在大洋上漂流。其中,“瓶子”可以理解为“业”,并且这个瓶子不是一个,而是由很多不同材料的瓶子一层层套在一起组成的“套瓶”,修行就是要逐一打破这层层的瓶子,让瓶中的海水(自性)回归大海(法界)。我们能修行就是因为“瓶中的海水”与“大海里的海水”是一样的,我们每个人不一样的只是每个人的“瓶子”材料和数量。

12.修行时,内在的反应、变化,一定会有外在的表现。

13.修行做功夫就是一个不断地“散”的过程。

14.善与恶是世间的规则,佛性是超越善恶的。

15.成功的修行,每一个环节都应是明白的。修行最后的结果,也一定是要自己能“做主”,要聚能聚,要散能散。

16.所有咒语都是以法界的“本尊”为起点和源头的,但不同的咒对应的修行层次和作用是不一样的。

 

                     明法篇

17.知道自己当下最高的状态在哪里,心里最“深”的地方在哪里,是真实修行的密钥。

18.修行功夫已证达之处不会有障碍。

19.功夫的高低最后是表现在对细节的体察之上。

20.清楚自己的“变化”是修行的关键,探求“变化的原因”是修行的方向。

21.咒语的发声过程是:从“心”开始,到生理的震动,最后到“声音”层次。

22.密咒要求持咒的次数,是有讲究的、也是有道理的,次数不一样,效果肯定不一样,你的身心感受和状态也是不一样的。但不能为了数量而持咒,每次都要能用“心”持,这样积累的数量才有价值。

23.心与法界沟通了,人自然就会有能量,而心与法界沟通的方法之一就是用“心”持咒。

24.用“心”修行的作用过程是从里向外“涌”的。

25.修行一定要从够得着的地方入手,够得着的地方一般指舒服、难受、疼痛、痛苦等的感觉或状态。

26.听我持念的咒时,一定要认真听咒是怎么念起来的、从何处发出来的?

27.用“心”品极致状态(感觉)的细微之处,是修行进步的窍门。

 

                杂论篇

28.修行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因缘,不同的人互相之间是不可比的,也是不能比的,所以不要去比。

29.修行是一件严肃、严谨的事情,谈论修行也应是一件严肃、严谨的事情。

30.放下的状态不是什么都没有反应,而是事来则应,事去则归于平静。

31.一个人担当的事情越大,受的煎熬就越多。

32.修行集中消业时,煎熬、痛苦和困难往往会在心理、肉体、工作和周围的各种关系上同时、同步爆发。

33.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福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特点的佛法,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佛法表现形式。

34.真正的佛法一定是与时代相应的。

35.佛法修行的最终结果一定是要“明”。

36.每个人的修行都是在构造一个世界。

37.做“好人”是有代价的。

38.爱与恨是比较深层次的情感。

39.修行不讨论治病、健身,但修行可以起到治病、健身的作用又是必然的结果。

40.只有心倒空了,身体才能真正转过来,彻底好起来。

41.我们读书应该分成两类:精读的和泛读的,对本禅法来讲,《如何安心如何空》和广西、成都的两次讲座要精读。

42.修行中的创新,往往是置死地而后生之后得到的。

43.想在思维的层面解决修行的问题是没有可能性的。

44.跟自己水平相当的人可以博弈,但对比自己水平高的人最好老实面对。

45.如来是实语者,面对修行的状态时,不合实际的“谦虚”之言也是一种妄语。

46.真实,对修行者来讲比什么都重要。心里直接出来的就是真实的。

47.修行不是“说”明白的,而是“证”明白的。

48.修行的路告诉你了,要达到目标,还必须自己走。

49.与生活融合在一起的修行才是真修行。

50.“心”是最难的,也是最后的修行处。

51.制定修行目标时,一定是自己能做到的才有意义。

52.学和用是同时的,教和学是相长的。

53.修行是个以实践和经验为主的学习过程,所以只有积累了足够多的经验后,才可能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

54.我们从小受的教育与训练,基本上都是针对大脑意识的强化训练,而修行的训练则有所不同,它是对大脑意识进行超越的训练。

55.修行中,对某种状态的不明白、不清楚,往往是因为我们对这个层面的存在(东西)看不透,如果看透了自然也就明白、清楚了,而能否看透则完全是“功夫”。

56.几乎所有的事情到了最高处都是艺术的境界,科学和修行都不例外。

57.现代科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之一是:如何客观地看待问题、看待世界。

58.中国传统的教育体系是培养“圣人”的,不是培养普通人的。

59.修行中,经验是不能替代的。

60.教人,一定要从他们(教的对象)能够得着的地方入手。

61.灵界是无量的,灵界不一定都是“能量型”的,也可以是“信息型”的。

62.到我这里来的,大家都是朋友,因为佛法最终是平等的,所以希望一开始就不要有那些不平等的、影响修行的规矩与形式。

63.修行应该是一个逐渐明白的前行过程。

64.一个人真正的影响力是从“心”发出来的。

65.人来到这个世界就是来学习的,我们的一生都是学习的过程,只有到生命结束的时候,才知道是否合格毕业。

 

                       

下载| 打印|
分享到

全部评论

实修世界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