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实修世界!

中文简体|中文繁体



最新发表

踯躅前行

2017-03-09 茶客 阅读:11103 评论:0 Loading加入收藏
      身心的障碍实在是无量的,既粘附于外在的森罗万象(相)、也粘附于内在的痴心妄想。每次有点超越,过后就有一段时间犯迷糊,不知不觉地又处在一种境界中了。大概这就是功夫不够,智慧不够,业力、习气太重的缘故了。
 
       憨山大师的年谱和梦游集,给予启发不少。苦于文学功底太差,试图借助憨山大师的注解,读懂《楞严经》《楞伽经》等经典,无奈每读一小段,就感到很累。于是又忆起老师的嘱咐,读原文经典。原文经典,确实有很多名相弄不明白,于是从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读起,不管懂不懂。 每读一段,总有意外的收获,或是共鸣,或是震撼!有时甚至觉得,“有口无心”地朗读也挺好。
 
      细细品味,修行实在是无非两件事,主体的体认,和客体的化解。主体体认越究竟,“主体”所处的境界越高,化解客体的能力、能量应该越大,越不易著相;但是,由于自身业力、习气的困扰,“客体”的障碍又时时妨碍对主体的体认,没有足够的能量,主体不容易达到稳定超越。于是,就有了清醒与迷糊的来回折腾了,但折腾也是悄然上升的过程。
 
       在功夫、见地没有达到一定层次时,要试图“读懂”《楞严经》《楞伽经》似乎也不太可能。遥想当年,好像在佛祖身边聆听的诸多无漏阿罗汉,也没有一下子弄明白,何况我等末世凡夫?不过,读到《楞严经》等原文经典时的种种共鸣、种种震撼,又是什么呢? 岂不是在聆听佛祖开示时,诸佛菩萨的慈悲加持,和自身微细能障的悄然突破?
 
       原先感觉“心能”的振动是一个高能量场,各种操作似乎都融不进去。理论上,如果融进了,对身心的转化作用就应该更好。但是,好像越试图融入,越不知不觉中著相了,唤醒灵能的操作也是如此。
 
       在感受读经的震撼后,再品味念佛持咒,慢慢地好像对老师所说的不要注意上面(头部)的东西,多注意底下的,往心底深层走的涵义又多了些体认和理解。(有时,“心底下的”和“高层次”这两个概念容易混淆,一般理解高层次的就是往上的,往高处走的,于是刻意在持咒时上提,但上提仅是将脑部的能量化开,能量来源还是在下面,在心底下的。心底不打开,能量源不足,上提就变成刻意了,效果并不好,打坐后感到疲倦;而心底的能量和后腰部的能量缓缓展开时,脑部是自然清凉的,这种效果感觉比较好。) 

    一旦刻意,主体就被客体牵引下来了。即使灵能的唤醒,也强求不得。心能的化解力量不够,脑部想阴障碍又比较重时,感觉最得力的还是用“心”念佛持咒,留意佛号咒音的起处,能觉察到何种程度,就觉察到何种程度;能连绵到何种程度,就连绵到何种程度;佛号咒音的究竟起处,总有一天会显露出来吧?念佛持咒,奥秘无穷。

 

 

 

下载| 打印|
分享到

全部评论

实修世界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