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实修世界!

中文简体|中文繁体



最新发表

杨老师实修言语整理(五)

2017-03-09 和光同尘 阅读:8010 评论:0 Loading加入收藏

杨老师实修言语整理(五)

 

缘起与说明

    这里记录的杨老师的实修言语,都是因为各种因缘在跟杨老师见面的谈话中摘录出来的一些有价值或有启示的语言,目的是丰富、方便和加深对杨老师实修禅法—大日如来禅的理解,但因有些话语脱离了当时的语境,仅仅从字面理解会产生偏差或错误,为了杜绝理解的偏差和错误,以及未来传播中的以讹传讹,所以对所有言语中话语的理解,一定要放到《如何安心如何空》一书的体系与语境中去理解,如果对言语中话语的理解与书中的意义产生了差异,请一定以《如何安心如何空》一书中的意义为准。

       这里公布的实修言语(),经杨老师亲自审定。

      在此,同时恳请同门的师兄弟,将你们听到的有价值的杨老师的话语,发给我(gmli@263.net),在请杨老师审定后,补充进去,供大家分享。谢谢!

 

明理篇

1.      一般而言,我们只能看清楚比自己低或与自己层次相当的人,不可能  看清楚比自己高的修行者,真正成就的修行者是处于“和其光、同其尘”的状态。

2.      修行立在“本位”(本位即“心”作主的简单或真实状态)的状态很重要,立在了“本位”,也就立在了当下,在“本位”上立住,才是真修行,否则只能算是“前行”或“加行”。

3.      大家修行不一定都能很快成就终极目标,但 “正受”是一定要有的。

4.      见到“自性”后,平等就是一种真实的状态。

5.      初“见性”后,你可能不是很清晰,但你心里却是明白的。这时“自性”会自己慢慢“展现”出来。见性后,只有“立住”了才算真悟。

6.      要想消灭“我执”,必须要证知第八识,证知第八识后,理论上讲“我执”的基础就没有了,但是否真的没有了,还取决于行者“起用”时习性的影响,如果起用后不能“退回本位”,时间久了“我”还会形成,行者又会退到第七识的状态。

7.      真正证入“第八识”后,就应该有能力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自己处于什么层次,什么状态了。

8.      能量凭空是如何起来的?是因为“心”起用而起来的。

9.      修行和上师,能给大家的只有“感觉” 、“状态” 、“方法”与“方向”,但在达到某些“状态”时,在其中“认什么,取什么”则是修行者自己必须清楚的事。

10.  讨论主客时,一定是二元的,主客合一是一元的。如果放下客,只剩下一个“觉”或者一个无分别的“我”时,也是一元的状态,但这种一元与主客合一时的一元在功夫层面是有差别的。

11.  所有本体的佛、菩萨都是“超越形像”的一种存在,佛菩萨的形象,都是应众生的愿望而化现的。

12.  到菩萨境界后,才可能无我相,只是应众生的需要而显相应的“我相”。

13.  佛法不是世间法,不是要去天堂,而是要回归本体,回归法界,而大部分的灵修则是以其各自对应的灵界为归宿。

14.  愿力化现是一个真实的境界。

15.  修行中达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才接近最终的、最究竟的境界。

16.  慈悲是“自性/佛性”直接从“心”中化现流淌出来的力量展现,智慧则是“自性/佛性”从“心”中流出至“大脑”所展示的结果,也即大脑以“心”为源起用的结果(也叫正思维),而聪明只是“意识”在大脑层面的起用结果,此时“意识”与“心”是断开的。

17.  做事、做判断一定要有“根”,这个“根”要立在“心”的层面。

18.  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是“心”在做,就是正道了。

19.  心是超越时空的,没有过去、现在、未来,心到哪里都是“当下”。

20.  修行就是要尽量努力使自己处于自身的最高状态。

21.   “开悟”是可以分不同层次的,证入第七识和第八识都可以算“开悟”,但只有“见性”后才是真正的“开悟”。

22.  “证入”就是由门外进入门内并从此“呆”在门内生活的过程和结果状态。

23.  状态和境界是变化的,是无量的,修行就是要从这些无量变化的状态与境界中找出那个“不变的东西”。

24.  “空”是一个与“有”相对的概念,一个对象聚起来时为“有”,散开来了则为“空”,而聚散状态的界定则与我们的感知有关,当对象超越了我们的感知能力时,对我们而言都可以认为是“空”了,如果我们的感知力不断提升,则我们对“空”的体察能力也可以不断提升。而“空”“有”之间的转换则是另一种能力,它是比体察能力更大的一种力量。

25.  修行到最后,只能是“自肯”、“自认”、“自证”的过程,此时具足“正见”对修行人的重要性将是不言而喻的。

26.  对于修行中的状态,保持某种状态力量大了,就会“僵死”,力量小了或没有了,又会懈怠,所以保持一种力量的平衡状态是很重要的,如何拿捏准了是需要练习的技巧,过去的人们把这种技巧练习比作做饭时“火侯”的把握。

27.   “幻”还是一种“有”,不是“无”,不究竟都可以称为“幻”。

28.  修行是很具体的事情,不是讲道理,是要老实面对自己,破除各种“障”,认清自己的本来面目。

29.  “心”是通过“能体和肉体”来感知世界的。

30.  在我们这里,所有的道理都是“实修”明白的,不是讲明白的。

31.  修行中同一层面的问题,只要有一个通了,整个层面就都通了。

32.  讨论修行,一定要明白自己的第一步是站在什么“状态”,什么“起点”?明白了自己当下的状态和起步点,就可以建立起一个修行的参照系。

33.  最直接的修行方式就是从“觉察”入手起步。

 

明法篇

34.  我们的方法本质上是一种“舍法”,一种“散法”,一种“化法”,一种“放下法”,这个理念贯穿于我们方法的始终,其中妙用要时刻“用心去品”。

35.  我的“印证”方法,永远都是以“心”为标准,“心”能否透过去?透得过去就有讨论的基础了;透不过去,就没证到,这以后的事也就不用讨论了(因为你们没有感受,讨论只会增加大家的知障)。

36.  本地风光、见性开悟是要“认”的(认是要认本来就有的东西);第六识、第七识是要“破”的(破是指用一个状态替换另一个状态);第八识是要“证入和展现”的,证入后,就像进入一间屋子,什么都在里面了,但取什么则是最终决定你安身立命的关键,它是要靠“认”来实现的,所谓“证自性”就是能透过种种幻象体认到“自性”。(注意:不同状态的用词是不一样的。)

37.  佛法真正修证到的层次与境界,一定是清楚明白的,一定是可以现量地重复地去看的,一定是能够清楚表达的,不能清楚、准确表达,一定是没有稳定在那个境界,是功夫还不够。

38.  朦胧模糊的状态绝不是佛法的特点,朦胧模糊的状态对修行人来说是功夫不够的表现。

39.  “认到”和“证到”,还是有区别的,如何从“认到”进入到“证到”,剩下就是功夫和时间的问题了。

40.  我们讲的修行方法一开始是这些方法,最后还是这些方法,这样的好处是可以不用在学新方法上浪费时间,但是这些方法中“什么都有了”。

41.  双盘可以比较容易地让内心深处的东西翻起来。

42.  “佛”所有的选择,都是根据对象的具体情况,从对象的角度去讨论问题。

43.  走上“修行之路”,甚至进入“八识之屋”,上师都可以“帮你”,但“进屋”以后认什么、取什么,却只能靠自己,上师只能帮你“印证”。

44.  “品”就是用“心”细细体会的过程。

45.  打坐坐到不想坐时,是一种感觉,一种情绪,是心底下有东西起来的表现,是一种状态转入另外一种状态的前奏。

46.  找到修行的盲区在哪,把盲区变清楚,就是一种功夫。

47.  修行时可以在可承受的前提下,一点点去找自己状态的“边界”,这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48.  “八正道”,每一个都是修行的方便。

49.  真信就是一种功夫,一个法门,信不需要道理,信本身就是道理。真信的话,法界的力量就会透过来。

50.  大家跟我交流时,一定要跟着我走,不要陷在你们自己的状态中,因为我是在“用心”说,我是现量的,跟得上,你们就可以过来,进入我说的境界。

51.  跟我谈话、讨论问题时,希望不要用概念、用理论讨论,而是要用你们的真实感觉与状态来讨论,这样才有意义,才能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和层次的提高。

52.  修行是一天24小时的事,是秒秒的事情,是与生活结合在一起的事;与生活结合在一起时才算“功夫”,结合不到一起的只能算“加行”。

53.  修行是24小时的事,是秒秒的事,这并不是说要一天24小时打坐练功,而是指把修行之事时时搁在心上,碰到任何事情都要与修行联系起来。

54.  修行所有的“加行”训练,都是让“心”动起来,然后才有可能体察和认识心动的过程,所以修行的本质,全是心层面的事,与头脑关系不大。

55.  在我们这里说到底只有一种功夫,就是“用心”的功夫。用心是指对源自心底深处出来的力量的体察、应用与练习。

杂论篇

56.  和大家交流时,你们提出的所有问题,对我来说都是一次考试。

57.  修行学佛要有科学精神,而科学精神的核心就是探讨、怀疑和平等。

58.  你要讨论别人的状态,就一定要能够进入到对方的状态与境界。

59.  修行中,所有的参照系都是自己,而自己的参照系就是自己“心”。

60.  禅宗是佛法在中国文化这块土壤里生长出来的,是适合汉人文化特点的修行方法。

61.  禅宗方法和公案中,核心的内容是修行到一定状态时,有修为的老师与有修为弟子针对弟子当下修行状态的“斗机”过程,“斗机”的本质是老师在某个适当的时机、通过某些方法帮着弟子打破当下的状态,进入更高的状态,乃至见到自性,实现“明心见性”的目的。

62.  禅宗的“参话头”就是要参到思维障住的地方,并把这个障碍点拿住(即保持这个状态),拼命往里钻,直至突破这一状态。

63.  开悟其实就是机缘成熟时的那一瞬间,但我们能做的只有准备功夫,不错过成熟的机缘,因为谁也不知道成熟的机缘点会在那里,会在何时?

64.  经典著作是某位修行者某一瞬间的智慧状态的记录,是真情实景的,是对有证量的人讲的,是可以印证后人修行境界的;当后人出现与经典类似或同样的真情实景时,经典自然可以给后人起到印证作用。

65.  修行中的“障”,在实际修行的功夫中,是一个清晰而真实的能量“结点”。

66.  明白了理,剩下的就是事了;当然,没有事的基础,理也不会真明白。

67.  功夫是分不同层面的。

68.  我的书读懂就是读懂了,不懂就是不懂,不要去理解。

69.  修行中,对任何状态,不论好坏,都先接受下来,再坦然面对即可。

70.  修行入门有三:从理入,从心入,从行入;我们的方法是从心入。

71.  当你开悟明白后,你会发现:所有的“傻功夫”都是有价值的,是有用的。

72.  我跟你们讨论修行时,都是以你们的经验为基础的。

下载| 打印|
分享到

全部评论

实修世界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