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实修世界!

中文简体|中文繁体



最新发表

实修心语——杨海鹰老师实修言语整理合集(一)

2017-03-09 和光同尘 阅读:12671 评论:0 Loading加入收藏

实修心语

——杨海鹰老师实修言语整理合集(一)

 

缘起与说明

     这里记录的杨老师的实修言语,都是因为各种因缘大家在跟杨老师见面的谈话中摘录出来的一些有价值或有启示的语言,目的是丰富、方便和加深对杨老师实修禅法—“大日如来禅”的理解,但因这些话语大多脱离了当时的“语境”,仅仅从字面理解会产生偏差或错误,为了杜绝理解的偏差和错误,以及未来传播中的以讹传讹,所以对所有话语的理解,一定要放到《如何安心如何空》一书的体系与语境中去理解,如果对本文提供的话语的理解与书中的意义产生了差异,请一定以《如何安心如何空》一书中的意义为准。

这里公布的内容是前面“杨老师实修言语整理”一至五的合集,并重新统一冠名为:“实修心语”,其中新增了一些内容,合并了部分重复的内容,也对个别内容的个别字句进行了修改或调整,同时,为了方便阅读还进行了重新的分类。

这次公布的“实修心语”也经杨老师亲自审定。

     谢谢!

 

 

论佛法

 

 

1.    何谓佛?真是一言难尽,传统的含义请查专用字典。我们主要的用法:一特指佛法创始人悉达多及一切已证达自性的成就者;二则与“法界”、“如来”、“真如”、“自心”等名词意义相当的一个用词,只是更人格化而已。

2.    佛法既指佛所说、所得、所知之法;也泛指帮助修行人修证成佛的所有方法。

3.    佛是不生不灭的,所以佛就在我们的内外,从来都没有离开过我们。

4.    修习佛法就是想要去证佛当年所证的事。

5.    佛法最后是智慧解脱。

6.    真正的佛法一定是与时代相应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福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特点的佛法,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佛法表现形式。

7.    所有本体的佛、菩萨都是“超越形相”的一种存在,佛菩萨的形相,都是应众生的愿望而化现的。换而言之,佛菩萨是无相的,只是应众生的需要而显相应的“我相”。

8.    善与恶是世间的规则,佛性是超越善恶的。

9.    修行中达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才接近最终的、最究竟的佛的境界。

10.佛法僧三宝中,佛宝是最根本的宝。

11.佛说法有“权说”和“实说”之分,我们不能把佛的权说当作实说来理解和应用。遗憾的是,把佛的权说当作实说是自古以来就经常发生的较为普遍的现象。

12.我认为:一个真正追求人生真理的人,最终一定会追到佛法这边的。

13.佛法修行是否有效, 要看修行后是否距离佛之所证的目标更近了。

14.佛的不可思议之处在于,从第一天你开始真用“心”跟他沟通的时候,你想往他的时候,他就开始关照你了,这种关照是秒秒的。

15.佛法修行的最终结果一定是要“明”。

16.佛经里说的佛法有些东西都是可以证到的,证到是真实地体验到,不是一种认识,不是借鉴推理出来的东西。

17.修行佛法是人生最后的选择,是少数人的事;

18.佛法是不怕怀疑的,不追到底就不是究竟的佛法。

19.学佛是赌命的事情,是不能讨价还价的。

20.学佛这件事,正行一定会有正受(正受主要指一些随修行而来的正向的体验和认识。)。

21.真正的佛法在世间一定是与世间的法则相吻合的。世间法就是佛法,佛法就是世间法。

22.人生不管怎么折腾,折腾到最后,只要能走到学佛的路上,一切都是值得的。

23.佛法不是世间法,不是要去天堂,而是要回归本体,回归法界,而大部分的灵修则是以其各自对应的灵界为归宿

24.从佛法的角度看,世界的实相是圆满的(A+(-A)=B+(-B)=……=0),佛看世界是超越世间人为的标准的。好坏是我们人设的标准,是二元的观点,而佛的观点是圆满无缺的。如果一定要让圣人下到人间来说事,那就只能善恶相较取其善了。

25.佛在菩提树下觉悟后,发现我们所有的困惑、痛苦,都是因为我们有执着,执着在那些点上跳不出来。为什么执着这个东西,就是因为把“我”当真了。当你证知到“我”是一种幻化的时候,只是一种投影的时候,那么所有依它所产生的种种也就变得很虚幻了,没有意义了,这个执着的力量自然就会下来了。

26.佛法真正修证到的层次与境界,一定是清楚明白的,一定是可以现量地重复地去看的,一定是能够清楚表达的,不能清楚、准确表达,一定是没有稳定在那个境界,是功夫还不够。

27.佛法在传承的过程中,因为大家没有实证的体验或体验的层次不一样,再加上已有的实证体验又没有办法完全准确地表达出来,就只好用各种比喻来说,然后人们按照自己的经验,自己所有的知识、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于是就出现了各种“岔路”,有一些最后都不知岔那去了。所以,语言的表达,都是不完全准确的、不究竟的。

28. “佛”所有的选择,都是根据对象的具体情况,从对象的角度去讨论问题。许多佛经也是佛与具体对象,根据具体情况、讨论具体问题的记录。

29.佛经的价值之一是用于对修行结果的印证。因为经典著作往往是某位修行者某一瞬间的智慧状态的记录,或是与有证量的人的对话,是真情实景的,是可以印证后人修行境界的;当后人出现与经典类似或同样的真情实景时,经典自然可以给后人起到印证作用。

 

 

论自性(法界)

 

30.“自性”指“主体”在法界的存在。

31.法界:自我“主体”超越三界(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后的归宿;也是诸佛所在的世界;也是圆满一切、超越时空的无漏世界或华严世界,是对“真如”本体从“存在”的角度进行表述的一个名词;

32.从法界到我们这个世界,是一层层投影下来的,一直投影到你能感知的层面才被你感知到。

33.法界是通过“作用”来显现的(所谓“体籍用显”)。

34.准确而言,“自性”是法界的组成之一,是特定个体在法界的“根”,它向下的第一重投影就是阿赖耶识。

35.“自性”和“法性”是同“质”的,但是在指代上还是有区别的。

36.在诸相的变化中,若能超越第八识的“相”,证到“性”,那就算是证到根了。

37.自性和法界是“超越”八识的,如何理解“超越”,可以仔细想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是如何前进的?

38.只有证到“自性”才有可能真正明白“平等”的真实意义。见到“自性”后,平等就是一种真实的状态。

39.“自性”是法界的一部分,我们“能证”的源头就是“自性”,但对“自性”的体证是不能按我们已有的经验方式去进行的,我们只能在“自性”化现为“自心”,即“自心现量的过程”中来体证“自性”,证到“自性”才算跳出了三界。

40.“自性”化现为“自心”的过程,是我们对“自心现量”的另一重解释。化现就是“空”变“有”的过程,“化”是变的过程,“现”是变的显现形式。

41.为了表达方便、清楚,还应区分“性”与“相”的概念,如本心=心性+心相,“性”与“相”是一个整体,其中:性=本质,相=显现。“心相、空相”是同一个概念,对应“相”的层次;“心性、自性、空性” 是同一个层次的概念,对应“性”的层次。

42.“心相”是偏向对“自心”存在状态的描述,“心性”则是偏向对“自心”存在状态所蕴生命力特性的一种表述。

43.证到“自性”后,只是可能不再造新的“业”,但前“业”还在,也要一点点地“转”(释放肉体或心中的那些累世积存下来的“因”)或“了”(坦然面对因果的展现)。

44.初见“自性”后,你可能不是很清晰,但你心里却是明白的。这时“自性”会自己慢慢“展现”出来。见性后,只有“立住”了才算真悟。

45.看到本体实相后,剩下的就是“选择”的问题了。

46.在作用中体会作用的主体,是一步步“返观”的过程。当返观至真正的“主体”时,就退到了第七识层面的“我”,由此再寻其所依之“起处”、进而去体证“起处”中所蕴之“自性”,证到了“自性”,就算是“明心见性”了。

 

 

论“心”

 

47.何谓“心”?这是我们用于指代以肉体中丹田或“心窝”上端为出口,展现出来的一重“法界”,也是“真如”本体透过我们肉体投向这个世界的影子,是“第八识”的个体表现形式。从体验上来说,其“起处”或“门”在中丹田,其“根”是法界,随个体功夫的差别逐渐由内向外展示至不同大小的空间,所到之处会有“心通”或亲切之感。有些情况下也直接用来指代“法界”。

48.“心”是无处不在,无处在的。

49.“心”是修行中一切变化的原动力之出处;用“心”修行的作用过程是从里向外“涌”的。

50.“心”是通过“能体和肉体”来感知世界的。

51. “心动”是所有力量的源头。“心动”起来后,才有后面修行的事。

52.在我们这里说到底只有一种功夫,就是“用心”的功夫。“用心”是指对源自心底深处出来的力量的体察、应用与练习。

53.越靠近“真心”,越空明,越细微、越干净,越柔软,到最后不是没有感觉,而是感觉更丰富、更细腻。更为重要的是,自己能做主。

54.“心”是超越时空的,没有过去、现在、未来,“心”到哪里都是“当下”。

55.真正的愿都是从“心”里发出来的。在真正用心的状态(“直心”)中所做的承诺,都可以是有效(作用)的“发愿”。

56.“心”是最难的,也是最后的修行处。

57.一个人真正的影响力是从“心”发出来的。

58.感恩的心,是与法界沟通的;感恩的力量,就是来自法界的力量。

59.直心是道场

下载| 打印|
分享到

全部评论

实修世界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