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实修世界!

中文简体|中文繁体



最新发表

佛法修行类的书该怎么读?

2022-01-07 慈舟行者 阅读:6343 评论:0 Loading加入收藏

佛法修行类的书该怎么读?这曾经是困扰我好一阵子的事情。后来才慢慢明白,要在实证中读书才行。

说来可能有些难于启齿,一开始我对杨老师、谈锡永、南先生和叶曼等大德的教言,信心是不稳定的。因此总是难免有种担心的感觉:老师和这些大德们说的对吗?是否符合究竟了义的佛法?是否都能够在佛经的原文中找到出处?

在那个时候,曾经对佛经的原文特别仔细地去甄别,对佛学的“科目”进行梳理,试图通过大量的阅读建立起清晰的脉络和信心,并曾赴国内某知名高校听佛学教授讲解《中论》等经典,甚至还在网络上搜集对于各位老师的介绍、问答等相关信息资料。

但后来慢慢发现:佛法这门学问其实不同于世间一般的学问,他是需要实证中才能真正明白的,不像数学公式那样只要背诵下来就可以用来解题。老参们说,不要试图搞清楚了再去做,完全可以一般做一边搞清楚,书应该这么读。

于是后来便把主要精力放在打坐上,书只是偶尔去翻翻。

再后来,在杨老师的指导和老朋友们的提醒下,逐渐认识到打坐也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真正的修行应该就是生活本身;打坐当中体认的东西如果在生活当中无法施展,即座上座下差别很大的话,那仍然是没有实证到。于是逐渐又把精力放在做事时候的身心变化和应对这些东西上,但转到这一步的时候,顿感处处自己都没做好,仿佛退步了的感觉,只好再回头去读书——主要是读杨老师的书。

再读杨老师的书的时候,发现了很多自己以前没有注意到的地方,也可以说是完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佛经的地方,此时才认识到,杨老师这套体系实际上是建立在科学实验的体系上的,有些名词可能借用了佛学名词,但去掉了佛学当中那些与究竟了义的实证关系不大的描述,也就是书中所说的“游鱼不顾”。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吐气法”。当初,我试图在哪本佛经中找到该方法,并以为“安般守意法”、“鼻息圆通”等就是杨老师的“吐气法”,后来才发现二者是有差别的。杨老师书中所提出的“能体”概念也是传统经典乃至其它科学家们(比如早期研究人体科学的前辈钱学森先生等人)所没有明确提出的。至此,得知真正重要的事情不是找差别或者找出处,而是老老实实做功夫,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实证;证到了就是证到了,没证到就是没证到(模糊不清的地方视同于没有证到),没什么道理好讲的,也跟文笔水平、文学境界和记忆能力没啥关系

前阵子遇到一位来自CD市的朋友,经过数次的当面交流,实际体验了朋友和我之间真实存在的大差别,更加坚定了先前的认识:即没有必要花太多功夫把佛学理论体系建立得那么完整、清晰使其成为一种学问,而应当以《如何安心如何空》这本行门指南为主要参考资料老老实实修即可,在关键处真有不明白的地方,问问老师和其它前行者,或者到老师在网站上推荐过的一些了义经典中去看看先人们是怎么说的,就行了。要不然就真成了做学问了,就不是由实证得来的真知灼见了。

自与CD市的朋友见面以来,最近又回到了大量读书的状态,主要是读杨老师的书和杨老师的讲座以及平日的问答,也顺带整理了一些资料,先前读书时没有细看的地方,如今被发现;先前误认为能够很容易过去的地方,如今发现除了老实做功夫、靠时间和功夫积累来达到外没有什么好办法——没有捷径。跟本网站的某位朋友交流时,得出了共同的认识:要说捷径,细读杨老师的书并老老实实操作本身就是捷径,反而大量的读佛经、陷入到理论研究当中那才不是捷径。只是我们认识到这点有点晚,过了好几年才认识到。顿时感觉自己走了不少弯路。

写下上面的话主要是对自己过去几年路径的老实晾晒,供其他朋友批评指正;同时也是因为最近有的朋友在各种繁杂的经典上花了太多功夫而没有重视实证和杨老师撰写的“行门指南”,走入了本人当初试图在佛经当中找各位大德所说所撰的语言文字的出处的弯路上,故此一并列出,供这类朋友批评、指正和参考。

下载| 打印|
分享到

全部评论

实修世界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