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实修世界!

中文简体|中文繁体



最新发表

首行先生关于入流、主体与心和全身心投入操作的指导实录

2022-02-09 有缘行者 阅读:6754 评论:0 Loading加入收藏
首行先生关于入流、主体与心和全身心投入操作的指导实录

 


2020年6月

 

 
 
关于入流

 

 
 
有缘行者:老师,上一次跟您见面是去年12月份,这半年左右的时间,我主要是按照您上一次跟我说的在中丹田持咒,尽量让自己深入下去这样一个方式来操作的,我觉得还是挺有帮助的。我也体会到,我原来对心流的呈现或者进入到流里面这样的操作,还是程度不够。在这段时间里,我按照您说的那样一个方式操作的时候,能够体验到进入到流里,感觉从中丹田这点起来了以后,挺明显的慢慢直接上来,直到我自己也在流里了的状态。但这样的体验还做不到时时的,经常的,实际这样特别完整的体验过程就一次。
 
首行先生:这里有两个逻辑,你先不要非得进到流里头,你永远要先找到你自己掉不下去的状态,明白吧?首先你这里头到底能不能起来,所谓心流,像喷泉一样的,你现在能不能体验得到?
 
有缘行者:我觉得我能。
 
首行先生:当下就可以体验到的。
 
有缘行者:对,这个体验我是有的。
 
首行先生:那你现在体验到的所谓心里头起来的这个能量是个什么样的状态呢?
 
有缘行者:我现在体验的状态是——
 
首行先生:当下!我就确认一下到底你取的是哪一个——还需要那么费劲吗?
 
有缘行者:不需要那么费劲。我平常,比方说工作中间休息的时候,在办公室,我站在那儿持咒时——
 
首行先生:不持咒应该也可以知道啊。主要是这个东西你到底清楚不清楚?如果这块你不清楚,就要先弄清楚,是吧?到底你最内在起来的是什么样的一个程度的东西?你能觉察得到的,然后不要让它掉下去。
 
有缘行者:对。
 
首行先生:我认为你现在不知道。
 
有缘行者:我现在确实好像是不知道,但是我自己在办公室或者打坐持咒的时候还是很明显的。
 
首行先生:那就不是这个东西了,已经是更外在的一个呈现了。我们一定要弄清楚的是你中丹田最内在的东西,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实际上你那个东西现在大概这么高(比划一下大致到我的喉部位置),它是没有堵的,但是很淡,对吧?大概有那么粗,相当于是射流一样的,淡淡的,你能不能感受得到?
 
有缘行者:我现在对这个感觉不明显。
 
首行先生:那就是说这一块你现在是觉察不到的?
 
有缘行者:我现在好像是觉察不到的。
 
首行先生:那你觉察的就是更外在的了。
 
有缘行者:我所体会的更外在的,可能就是说有能量的感受。
 
首行先生:对,不是里头起的,真正比较内在的一个起的逻辑。就是说能量起来,一个是在外面的,一个是在里头拱起来,对吧?我希望你们能够带着里头,然后拱出来往外走,但你现在如果不知道里面,就是只是在外面走。
 
有缘行者:我明白您说的意思了,我就像您说的,是在外面,已经到了能量的层面,很明显的能量的层面了。
 
首行先生:这里头也是能量层面,只是你没觉察到那个层面。你平常是呆在外面,对里面是没有觉知的,对吧?按照我的逻辑,这个东西你要能觉知到,它是不断的,你始终在扽着它。
 
有缘行者:我确实当下觉察不到那个地方。我觉察到的可能就是您说的—
 
首行先生:已经外化出来的,更粗重的呈现。
 
有缘行者:对。
 
首行先生:但那是方向,也就是觉察要往内在走。
 
有缘行者:从操作上,是不是还是跟原来一样,就是不断地在这个地方持咒,或者觉察,通过操作增加觉察?
 
首行先生:应该是往外走的时候自然退,你现在就是这个自然退退得不够好,相当于脑袋这块你退不下来。
 
有缘行者:您说得对。我觉得自己跟自己比有点儿进步,主要体现在我在中丹田这儿一字一字持咒的过程中,让自己慢慢地放松下来,以全身心投入地操作——
 
首行先生:你全身心投入操作的时候是什么样的一个状态?
 
有缘行者:全身心投入操作的时候,一个是在中丹田这里确实能感觉到这种已经变成能量的这种热等。
 
首行先生:就是你在全身心投入操作的时候,你是在外面感觉到自己里头热,是这个逻辑了?
 
有缘行者:大部分是在外面感觉到里面热。
 
首行先生:那就是你在外面,并没有进到里头去。
 
有缘行者:对。
 
首行先生:那就是你并没有进到流里头。那对外面的能量有什么感觉呢,比方说脑袋上有什么感觉?就是这个热它往上上来,它一路走过来,是有一个流的,有一个轨迹的,那么最后从脑袋上出来是什么样的一个轨迹呢?
 
有缘行者:我觉察到流大多数时候是在这儿(中丹田),没有完全上来。只有那么一次是完全上来的。
 
首行先生:那这样的时候,你感觉是没有办法进到这里头去的,是吧?你现在是在外面感受这个,没有办法把你感受到的外面的东西,慢慢能够跟它贴在一块去,是吧?这里有两个逻辑,一个是把它扽出来,你自然进去,对吧?那就是说你现在还没有办法把它扽出来。
 
有缘行者:对,应该是这概念。有一次我感觉相当于是出来了,就是中丹田发热,然后明显感觉到这个热上来了,然后从头顶出去了。
 
首行先生:出去以后是什么状态呢?
 
有缘行者:出去以后,相当于整个就化在这里面了的感觉。
 
首行先生:然后你这里头呢?
 
有缘行者:就一直这样。
 
首行先生:然后下坐了以后就找不回来这个状态了。
 
有缘行者:我那还不是打坐,是在站着持咒的时候。
 
首行先生:你持完了以后就没这个状态了。
 
有缘行者:对。
 
首行先生:你现在的情况是说,你这边(指中丹田)相对于你的上面来讲,是更内在更空一点的,但这个更空的东西现在向上的力道不够,没有办法把脑袋里边给你冲开来。所以它要慢慢上来把你的脑袋冲开,这要靠你念咒的力量,比如说大日如来咒一。大日如来咒一的力量大一些,可以把下面给你带上来,心经比较细,它更多是穿透。
 
有缘行者:哦,那我试试大日如来咒一,我平时持心经多。
 
首行先生:心经比较细,它主要是倒腾里头,但其实你里头倒都是通的,假如说这里头空,然后越到上面密度越大,虽然这个东西也能走,但它走不高,然后它有时候又带不动外面的东西。大日如来咒一能整个上来,把这个东西带起来,然后从你的头部出去,慢慢随着它起来,你才能够慢慢退到流里头去。你现在的状态是退不到流里去。
 
有缘行者:对,我感觉是有这个问题。
 
首行先生:你现在还在外面。你应该让它起来,让你自己能退到流里头去。 只有退到流里头以后,才能讨论“在状态”自然应对。现在这个状态下,你没有办法自然应对。
 
有缘行者:对,我确实也觉得不能保持连续的在状态。
 
首行先生:这个不是你“保持”的,这个东西出来以后,你会自然就在里头的。
 
有缘行者:对。
 
首行先生:包括你现在对里头的觉察也没有,你都还是在外面的。
 
有缘行者:对。这半年多我尝试过几次,看看哪一种咒效果更明显,试来试去我自己感觉
好像还是心经更明显。
 
首行先生:心经对这儿(指中丹田)作用更明显,但再往上它更多是穿透。
 
有缘行者:对,大日如来咒一对再往上应该效果会更好。
 
首行先生:其实这里面有好多层次,你现在是这个(指中丹田)里头起来了,但是外面摊得不够开,外面摊不开,它就力道不足,不足以把外面推开来,所以你必须里头外面都有力道的时候才能把它给散开。你单单是心经的话,就是在里头推,推不了这个东西,或者推的劲儿不够大,然后外面这个东西可能对心经的作用稍微要弱一些,对吧?而大日如来咒一正好在这个之间都有,劲儿大一些,借着它的劲儿把外面的东西给你推开,让里面的东西透上来。
 
有缘行者:那我就平时多持一持大日如来咒一。
 
首行先生:你平时自己也可以去体会一下。比如,心经手印是这个样子(结心经手印),要是变成大日如来咒一是这个样子(换结大日如来咒一手印)——
 
有缘行者:更集聚一些。
 
首行先生:没有。下面这个地方(指大日如来咒一手印的两掌根处)就会粗,向上的力量就大,而这样时(换成心经手印)向上就走得高,但是它对你身体外面这一堆东西顾及得少。(换成大日如来咒一手印)这种情况下力的底部会宽一些,向上拱的劲儿会更大一些。这个(换成心经手印)就只是中间那一道嘛。所以,你要根据情况去调整。
 
(注:上述相关内容请各位行者参考,但请各位行者注意的是,咒的作用有些地方是基本一样的,但同一个咒在身体中的反应在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但不同修行阶段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的,上述内容是首行先生针对有缘行者当时的情况做的指导,请大家不要固化相关认识。)
 
有缘行者:那明白了。反正这东西就是—
 
首行先生:就是要全身心投入!不要去设计。
 
有缘行者:对,就是要投入地去操作。
 
首行先生:对,然后操作完了你的感受才是真实的。
 
有缘行者:是是。包括您上次问我大周天的一些感觉什么的,实际都是外化的东西。
 
首行先生:对,那都是更外面的,你先不要去管那些事情。我的逻辑就是,第一个先在中丹田倒腾,然后剩下的是它给你沿途带过来的,就是心流起来,然后慢慢下去,这个东西它真空了,慢慢它就会和底下粘上。灵能是更外化,更靠近你肉体。
 
所以说那个东西到你的肉体,跟你肉体相应部位接触的话,它是降维,降维到和你肉体相应的能量,然后这个能量能够跟你肉体有反应有作用,对吧?如果不降维它就穿透了,你就是另外一种感受。就好像你用心,感觉就没什么障碍。所以你要跟身体发生关系,就一定要降维到跟身体相应的能量,然后才能改变肉体。咒本来就是实现这种降维的,从无到有实际上就是降维。
 
有缘行者:对,从无到有就是降维的过程。
 
首行先生:对。 降维,降到和身体相应的层面。
 
有缘行者:老师,是不是就是这个原因,使我难以做到对外感知别人的状态?
 
首行先生:因为你在外面。你在外面去用,这个就不是我讲的“在状态”感知。“在状态”感知,你一定要在里头,在里头你铺开来后就都是这个层面的东西了,对吧?因为是你最空的地方,到了这个地方。你现在空的地方只有这个区域(指中丹田部分),再外面都是实的东西了,那部分出来的能量跟这个没关系。
 
有缘行者:对,所以就不像您是直接能感知到或者看到别人的状态,我现在就做不到,就是因为这个东西还没有真正出来。
 
首行先生:对,你那是在外面层面的能量。
 
有缘行者:对,对,明白了。
 
 
 
关于主体和心

 

 

 

 
有缘行者:老师,我原来今天来之前想向您问一个问题,就是主体和心的关系的问题,如果明白了您上面说的,我觉得是不是应该也就比较清楚了。我先说一下我的认识,您看看对不对?
 
首行先生:好。
 
有缘行者:首先是关于主体和心的概念,要先界定一下它们的范围。如果说到主体,自然就有客体这样一个对应,所以这时就是一个主客分别的一种状态。那么我们说主体的时候,按理来说就应该是在八识以下的一个层面来说的,或者说即使是在八识状态的时候,是八识起来了以后,才有主体的这样概念。
 
首行先生:你们走到纯粹名相的探讨里头了。我用主体这个概念,其实就是最开始因为我们讲六识、七识、八识,然后自性,然后你在不同阶段是在变化的,对不对?所以用实的东西来讲“ 我”的时候就有点麻烦,后来我就说反正都是主体的概念,我就用“主体”来统括从“自性”到“六识”的所有层面的“我”。
 
有缘行者:实际上说明主体最简单的一句话,是不是就是能“觉”的那个东西?
 
首行先生:对,在不同阶段,你可以有不同的“觉”的概念。所以,总体是这样的一个逻辑,在这里头主客的概念不是我要去表达的一个主要的事情,只是在“八识”以下,你自然就有主客的概念,对吧?但是你在“八识”的层面,它就是主客一体了嘛,在我这儿,它还是主体,只不过是合一的了,只不过在我这儿重心是放在那个“我”上面。然后到了自性了,还是那个主体,也是重心在那个“我”那儿就是了。

 

 

 

当然也有所谓空相了,有属于那一部分的东西在里头。但是主体主要强调“我”,主要是我们在讲三位一体(主体、肉体、能体)的时候,便于简单区分。因为我们讲三位一体,最终就是要通过当下的实我,到最后的自性,对吧?

 

 

一般说起来这里头有好多个代词在里头,讲起来就罗嗦了,一会儿是“六识”,一会儿是“七识”,等等,后来我干脆就用一个“主体”来表达了,是这样来说的。所以用这个词的时候,不是为了拿到主客里头去分别,但是它实际上又符合主客这样的一个关系。我看到你们在小组里讨论这些了,我觉得有点偏了,到那个名相里头去了。我这儿所有的名相本来都只是为了表达一件事儿,希望能够表达得更简洁一些,更好理解一些。但是你们来回来回学习,我发现就带来了这个问题。
 
有缘行者:是,小组里经常讨论的概念里面,“主体”是一个,然后还有一个是“心”。
 
首行先生:“心”,我们要去区分的话,无非就是心性和心相,对吧? 讲心性心相就有个主客的概念,在原本的条件下我们讲“心”的话,如果不去区分,这个“心”也就代表主体,特指是八识层面的一个“我”,实际上是这样的一个“用”。
 
有缘行者:对,我当时看《如何安心如何空》书里面对“心”的说明,一开始我觉得看不懂。
 
首行先生:那是肯定的,因为那都需要证量,你只有体验了才能领会,它不是逻辑概念层面去讨论的事。
 
有缘行者:对,现在看我觉得我能明白一些了。它实际上是从三个角度来说的,首先说的是“心”是从以中丹田或者说心窝上端为出口展现出来的一重法界,是展现出来的一种法界,某种程度上就是心流这样的东西,你只有体会到它们才能领会到这样一个概念。然后说它是法界通过肉体投入到这个世界的影子,是第一重影子,第三说是八识的个体表现形式。我觉得这三个层次实际上是表达得非常精准,但是如果对这个没有证量的时候——
 
首行先生:就不用讨论了。
 
有缘行者:但老师,小组学习的时候大家经常会讨论到这个。
 
首行先生:还是不要讨论这些问题了。为什么我最后要搞出个前行位来?就是因为前行位的内容就那些,不用去看《生命实相探究》相关的东西,就通过那几节课把操作真正落地,然后把“在状态”的事情落地,从你当下掉不下去的地方自己清晰,然后你会表达自己的状态,就OK了,剩下来就是简简单单想办法把脑袋里面的能量槽慢慢给透开,让“心能”能够起得来,就行了。搞得太多了的话,就都在概念上搞了,概念上搞没有好处,还把你当下的状态实际上是切割了。
 
有缘行者:对对,包括加行组里面讨论,大家可能都是这样状态走过来,除了咱们的书以外,以前也看过一些佛学方面的东西,总是讲到心,心是很重要的一个概念。
 
首行先生:但是那个地方容易讲不清楚,因为大家大部分都是就概念来讨论的。
 
有缘行者:是,而且他们讲的心实际上在不同的场合,定义是不同的。
 
首行先生:因为大家都是就概念讨论概念,比方说别人用了心,他理解别人的心是这么用的,他就拿过来用他自己的表达来说这个概念,没有现量的东西。如果有现量,就可以界定这个东西,我们传统表达里头——
 
有缘行者:挺有问题的一个地方。
 
首行先生:对,所以在《如何安心如何空》里,我最后是自己来定义,我不跟你争这个事了,反正我是按照我的定义来讲这个事情。
 
有缘行者:是,我觉得您这样做非常好,因为大家学习的时候难免会受到很多这样东西的影响,佛学书里面“心”用的特别多,像什么禅宗二祖跟达摩的故事,一说就是什么“心拿来我给你安放”,“觅心了不可得”,等等,类似这样的东西太多。
 
首行先生:对,如果你要去讨论这个问题的话就很简单,首先你要先现量去看他说的“心”到底指的是哪个层面的事,然后再来看在我们这个体系里头,它大概是说的哪一件事。要这样去讲,你不能简单把这个名相拿过去。
 
有缘行者:对。我觉着最近这段时间对这个体会越来越深。实际上在咱们这个体系里面,“心”是很明确的,那三个维度的定义是很清楚的,也是非常精准的。但是你一定要有一个真正的体验才能理解这个话,否则一说的话,你以为你说的是这个意思,但实际上很有可能在这里不是这个意思。
 
首行先生:所以在我们的体系里,我们一直强调我们是现量表达,有现量,对应上内在的东西了,你就知道这个是能“印证”上的。如果你是在那儿靠理解,那肯定都不对的,你就不用再往下走了,你就知道这块儿你现在不懂,搁那儿就完了,你不一定非得要懂,相关内容跳过去就行了。
 
有缘行者:是,这种时候你非要想去弄明白的话,那就真是光在脑袋上转圈了。
 
首行先生:对,而且会越搞越糊涂,因为我们本来是引导你去操作的。是这样一个逻辑。
 

 

 

 

 

 
关于全身心投入操作

 

 

 

 
有缘行者:对,您说的特别对,实际上咱们这套体系的核心是引导大家去操作,通过操作来改变自己,提高自己。
 
首行先生:对,然后操作上的变化,你自己把它如实的记录下来,然后你就可以看规律,然后在这里面,它自然就呈现了。前行位其实就是做这件事情,后来为什么我要自己写前行位课程,就是想不要搞那么复杂,简单一点,就这几件事,一三四五课,你们最后都能够做到,别似是而非就行。

 

 

 

但实际中很容易去挂这个“相”,比如相对于原来不通,现在好像通了,等等。实际讲到那个层面,都是肉体层面的反应。一定要是从最内在透出来的东西,外围扩散出来的东西都不作数,外面通了和这里头透开是不一样的。

 

 
有缘行者:对,我能体会您说的意思。确实是,我自己也有这种情况,我上次来跟您报告,说感觉自己近期打坐似乎进展不大,然后您说我主要是在外面“耗”着了,没有深入进去,这小半年来我觉得自己深入了一些,但是确实还是深入得不够。

 
首行先生:没有,你进去,然后还要出来,把外面弄好了,然后你才能再进去,这两个不能差得太远,差得太远的话,你在外面干这个事情会太粗,不细。你一定是跟它相近的东西去弄,能贴进去你才能把外面放开来。你如果不能贴进去,在外面的话,就相当于你的重心是在外面,有差距的,你进不到里头的。这是个同步转换,所以为什么我让你们一定要在状态,然后入流,只有入流才能无极变速地过去。否则你会好像觉着搞里头搞多了,外面又开始重了,想办法要到这里头,你就有一个界,要把这个放下来。
 
有缘行者:老师,我现在能体会到的就是,反正我不管别的,我就专心操作,专心持咒去了。
 
首行先生:没有,这里头还是有技巧的。比方说像你现在,重心是在外面,里头很弱,那你就在外面让这个流起来,不一定是里头那个流,就是外面那个粗的流起来,起来以后把你外面附着在上面的那个层面的主体化开。
 
有缘行者:但这个不也是通过操作,全身心投入操作持咒来解决的吗?
 
首行先生:对,但是你现在一持咒,你就更关注里头,去里头“挠”去了, 这个贯通出来的功夫你做的不够。
 
有缘行者:那要让它贯通,是不是也是我只要专心地持咒就好?
 
首行先生:是,但是持咒的话,跟你的手印和持咒过程中“流”的走向、强度等都有关系,这中间你要去调试的。当然你啥都不管,那是啥都不管的感觉。
 
有缘行者:我现在就是专心地持咒,啥都不管,就专心地持。
 
首行先生:你专心持是怎么个持法呢?
 
有缘行者:比方说我打坐也好,或者我站着持的时候,我持了以后——
 
首行先生:好,就像你这样的状态,假如你持咒是这样的状态,然后这时候有“觉”吗?
 
有缘行者:“觉”肯定是有啊,我只要持咒,“觉”肯定就起来了。
 
首行先生:好,你说你有“觉”,那现在这个状态和刚才那个状态,差别在哪?
 
有缘行者:(体会一会儿)我现在感觉到这个地方是——
 
首行先生:上面!你主要是上面的差别,因为你没关注上面。你还是回到你刚才的状态,你就全身心持咒。(有缘行者持咒,首行先生观察)对对,就这个状态,就这个状态,和你前面那个状态的差别,你去体会,把这个给我体会清楚。
 
我要的就是这样的一个状态,你得知道是这样的状态,你不能不知道,你不知道所以你一回来就是别的,就是另外一个状态,是跳跃的状态。你如果能是这样的一个状态,你下来了就应该还是这个状态。
 
有缘行者:是,这个状态就是从中丹田一直到脑袋,感觉这中间都是连着的,一直很明显地连着的。
 
首行先生:你的重心放在下面,你对脑袋的感觉不清晰,你刚才前前后后主要就是脑袋的差别,差别在哪儿?就是这个东西上来和这个东西没有上来。
 
有缘行者:但是,老师,这个东西要上来,不是得我通过投入地操作持咒才上来吗?
 
首行先生:平时也可以啊!因为这是你可以做到的。你没有做到就是你没有搞对,因为你看你一搞,就可以进入这个状态了,所以对你来讲应该是没有难度的,就是这中间的切换你没有找到。
 
有缘行者:那这个切换具体应该是怎么个切换法呢,老师?
 
首行先生:你现在不掐手印,还是全身心操作试试。(有缘行者在操作)对,就这个!你看看,和刚才你不做操作的差别是什么,就是这个切换!全身心操作,对,就这样,这就有点靠谱了。在这个里头,这个东西再把上面的头部贯通出去,只有这样下面才能上得来,你明白了吧?不是那样的话,下面上不来,因为你的重心在上面,把它盖住了。
 
有缘行者:那这前后的操作,我刚开始那会儿的没上来的操作,跟现在的操作差别在哪儿呢?我现在倒确实感觉是很贯通的,一直到头部。
 
首行先生:只有它慢慢上来,把脑袋给你清掉了,然后你自然慢慢就会下来了。否则你只会在上面粘着下不来,就只能在上面去倒腾这个东西了。
 
有缘行者:老师,那您说我开始的错误在哪儿呢?
 
首行先生:我认为这个差别你还没有觉察清楚,那你就不断地去操作啊。反正我刚才说了你现在这样的状态是对的状态,对吧?之前那个就是不对的状态。你看看对的状态和不对的状态的差别在哪儿,是怎么导致的?你意识到以后,就尽量进入所谓“对的状态”的操作。
 
有缘行者:这种“对的状态”,我现在能体会到,我平常站着持咒时也经常有这种状态的时候,但确实是不能一直保持这种状态。但是为什么不能保持这种状态?我原来想着是不管怎么着,我都专心地持咒,在投入地操作过程中就应该能让它里面不断地起来。
 
首行先生:你看,你在表达的时候慢慢就往上走了。可能是你在表达的时候,就会比较习惯地多用脑了,而不是把重心放在下面来用脑,特别在你想表达得快的时候,清晰的时候。你应该先在下面连着,始终在下面这东西在往上走的情况下,然后你能说就说,说不了你就先不管了。这样刚开始时可能会与你日常工作有些矛盾。
 
有缘行者:可能一开始会有点迟钝。
 
首行先生:对,一定有这个过程的。
 
有缘行者:我记得原来SL讲在状态的时候,曾经说过这个过程。
 
首行先生:对。这就有个生熟转换的过程,你要去调试。
 
有缘行者:老师,这个差别我现在大概明白了。另外, 刚才我说我只要全身心投入地持咒就好了,您说光全身心投入持咒还不够,也还需要有所觉察,对吧?
 
首行先生:对呀!因为你刚才的问题就是你在全身心投入地操作,但是你不觉,你不清楚,所以一不持了,你就又回到那常态上去了,对吧?如果你有觉的话,你对当下这个状态清楚,你就可以把你的重心慢慢从上面,比方说你一开始上面是紧的,你一全身心持咒,上面就开始微微地松了,对不对?如果你能意识到的话,你就想办法在全身心投入操作的过程中,让上面这个东西不断地松开来,你就会有意识的去松它了,明白了吧?否则的话,你不会有意识地去松它,你会更多地会在底下不断地倒腾。
 
有缘行者:老师,您说的有意识地“松”的这个操作,和当时持咒的操作是两个操作了?
 
首行先生:不是不是,是同样的,实际上就是你的关注点。
 
有缘行者:那就是说我在持咒的过程中,还要略微关注一下——
 
首行先生:你就尽量让它更好地“松”开来就行。或者在这个过程中你有觉的话,你就知道整个流从这儿(指中丹田)起来到上面,这中间哪儿空哪儿密,对吧?你是清楚的,对不对?你如果清楚了,那就看看能不能让它均匀些,对吧?就像从空到密,它是一个渐变过程,而不是说这儿相对空,接着突然就出来一个高密度区,因为当它形成渐变的话,你才能够顺着这个东西自然退回来。如果不是渐变过程,你从高密度的地方要一下跳到一个很空的地方,就会有难度。
 
有缘行者:这个我明白了。
 
首行先生:对,那你就让它形成渐变的这样一个过程。你要让它形成渐变,你当然得知道啊,对吧?你只是在那儿操作,但你不知道的话,你还是会不清楚——不会因为你操作了一个小时,这个东西就没了的,对不对?一个小时下来后,你又放到那儿去了,你就没有关注到它了。但是如果在操作中你关注到这个东西的话,你下来的时候你还可以让它维系这样的一个状态。
 
有缘行者:就是说,我操作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在渐变的过程中——
 
首行先生:你要知道。
 
有缘行者:我要知道。
 
首行先生:对。然后这样的状态下来的时候还能够维系。这样的话,就能连上了,坐上坐下就都可以了,对吧?你坐下感觉到没有了,就适当调调,因为对你来说应该是很容易调整过来的,就是吐气念咒,对吧?一吐一念你就又进了这个状态,你就在这个状态继续去自然应对——首先要进到这里头,然后才能讨论自然应对的问题。
 
你现在平时基本上就是在上面,然后关注着下面,这个时候你是没有办法去自然应对的,你一管到外面的事就忘了这个了,哪怕连着也是很淡的,你更多的是这个东西(指脑袋)去应对了。你要调整过来,从这个地方慢慢放到流里头去,一个强一个就弱,然后这两个才往一块儿靠。
 
有缘行者:就是说达到这样状态的操作,就是在自己觉得不在这种状态了的时候,通过吐气或者持咒——
 
首行先生:对。我们不是老讲要“在状态”吗?你要贯通过来,要在这个流里,这才叫真正的“在状态”,否则的话就相当于你在外面牵着这个流了,让它连着,当然这也算“在状态“,只是这是比较低级的“在状态”,对吧?对你来讲不是应该有更高一些的要求嘛,你老是这样的话,就相当于没有很好地用这个东西,应该是刚开始心能没有发露或者发露得比较弱的时候,才是这样的状态。
 
当这个东西开始强化起来以后,就应该是自然地在里头的一个状态。你现在是“起来”了,这边也没有什么没有透开来的东西,只是堆在那儿, 因为堆着所以密度大,又因为堆着密度大,然后这个地方相对得比较空,你就粘在这个地方,然后来对这个进行作用。
 
有缘行者:这种时候我应该通过吐气或者持咒让自己再进入状态,让它从根上走。
 
首行先生:对,重心慢慢放到这儿(指中丹田)来。现在你的重心等于说这儿(指中丹田)占了百分之一二十,可能百分之七八十是在这儿(指脑袋)。因为这个地方起来和这个地方应对都是你的心,但是你的心的分布不同,所以要让你通过全身心投入操作,就让这个地方慢慢地到流里头,在这里头然后再自然地强化。所以你全身心投入操作,实际上就是在强化这个地方,所以这个东西就起来了,就有比较一体的连贯的概念。你平时应对的时候,你这个地方(指中丹田)只有——
 
有缘行者:就断开了。
 
首行先生:也没断。大部分在是放在这个地方去(指脑袋)关注它,而不是在这个地方(指中丹田)去关注外面,你要重心在里头再去关注外面。
 
有缘行者:我觉得这种时候是不是吐气可能更容易让状态恢复,因为操作更简单一些。
 
首行先生:吐气念咒都可以,只要你用心,实际上这个操作就是为了让你的内在强化起来,然后内在强了你自然慢慢就过来了,只要这边(指中丹田)变成百分之八十,那边(指脑袋)自然就变成百分之二十了。
 
有缘行者:我明白了。
 
首行先生:如果你这儿(指中丹田)不通,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但你这儿是贯通的,只不过是堆着的,因为你老在这儿(指脑袋),它就不空, 因为在这儿呆久了,它就又会聚起来。
 
有缘行者:对,对。
 
首行先生:所以过一段时间你就会卡在这儿。
 
有缘行者:对,是这个问题。您说的对,所以我总是“在状态”保持得不好,又总是感觉相对不那么活。
 
首行先生:你就主要在上面嘛,你就是在全身心操作的时候,是一体地从底下往上走的,然后一到日常应对的时候,你就又主要在这个地方了(指脑袋)。
 
有缘行者:对对,在外面多了。
 
首行先生:你通过打坐把这儿透开来了,然后日常你又把它聚起来了,大概就是这样一个逻辑。
 
有缘行者:明白了。
 
首行先生:这里头就是用心的技巧,生熟转换没去做,因为那是你过去熟悉的。
 
有缘行者:对,现在这种感觉或者状态应该要一直保持住。
 
首行先生:不是,是通过这个操作让你自然进入这种状态,如果你想保持的话,就又会有一个东西上来,内在的东西又弱了,所以永远是要让你自己内在的东西强化起来。这个东西强化也是你自己强化起来的,所以你现在应该想办法把你的心更多地放在这里头去用力气,然后再来讨论“觉”的问题。
 
最简单的过渡就是念咒或者吐气,然后是要用劲把它透开来, 按照我的逻辑什么是“透开来”,就是要从头顶上出来,因为你沾的是头顶,就是头这一块,你把这个透开来,它自然也就在里头了。你在底下,没透到它的话,这个东西要跳过来就比较难。
 
有缘行者:基本明白了,这个是不是除了一个理上的认同,操作上还要有一个慢慢转换的过程?
 
首行先生:就是生熟转换。你一旦进了这里头,然后以后这儿为基的话,就开始我们所谓“心流”的操作,真正无级变速的状态,你现在还没有实现无级变速的一个状态,还是属于跳跃式地过来,在这个状态看到了什么东西,然后你知道对的东西在这儿,但是你还没有能够完全地“脱”开来,所以打坐的时候你可以在这儿用劲了,这边就慢慢可以透开,但一到了日常的话,它很自然地又去用它(指脑袋)去了,然后一用就把它又聚起来了。
 
当然这个“聚起来”毕竟跟你以前的不一样,是后面“聚”这些东西。所以你只要重心放过来,这个东西还是很容易透开来的。你现在主要是在“用”上要一个重心替换,这个东西你要去多练习。
 
有缘行者:好,这下下一步的重点就都清楚了。
 
首行先生:其他的都不用管,比方身体上这些那些什么事情。
 
有缘行者:对,它是不是就是自然而然的一个变化过程了?
 
首行先生:不是,也是你要去调。今天跟你讨论这个问题,是我看这个功夫你可以去做了,如果你上面不是那样的状态,底下没有起来的话,这功夫你也没法做,一做你就又会糊涂了。
 
有缘行者:谢谢老师,我明白了。
 

下载| 打印|
分享到

全部评论

实修世界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