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实修世界!

中文简体|中文繁体



最新发表

现量、现量自参与现量互参

2022-03-22 和光同尘 阅读:8781 评论:0 Loading加入收藏

现量、现量自参与现量互参

 

 

“现量”是一个传统的佛学概念,也是“大日如来禅”修行方法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方法”,同时还是杨老师在与我们交流中使用较多的一个“概念”。

 

对这样一个概念,在与同修的交流中发现,是许多同修比较模糊的一个概念。

 

基于“现量”的方法,通过杨老师的表述与一些师兄弟的实践,还演绎出“现量自参”与“现量互参”两种修法。

 

现根据老师的讲解、师兄弟们的讨论以及自己的学习理解,尝试阐释如下,同时声明,以下的讨论仅限“大日如来禅”的修法,不涉及其他修行方法。

 

 

 

一、 “现量”的含义:

 

 

 

根据杨老师在《如何安心如何空》(P81)一书中的记录,杨老师是在读到《楞伽经》中的“自心现量”一句时“开悟”的,根据老师的体证,老师将“自心现量”表述为:

 

 

 

“自心现量既是境界,又是过程,如果能够內证到自性化现为自心的现量境界,就认知了自性的本相,不再被自心的境界所惑了。”

 

 

 

根据老师的这样一种表述:在“大日如来禅”的修法中,“现量”不再是一个名词概念,“现量”成为一个“动词”,一个过程、一种方法,因此我们可以尝试着将“现量”表达为:

 

 

 

“修行者(主体)在自己的修行状态中,面对自己当下的真实状态(最好是自己当下的最高状态),像照镜子一样,反复地、客观地、准确地觉察或描述自己当下修行状态的行为。”

 

 

 

而在传统佛学中,“现量”是一个因明学中的名词概念,又经常被分为“真现量”和“似现量”。其中“真现量”在《佛学大词典》中的解释为:

 

 

 

“是没有为幻相和假相所迷惑的尚未生起推理作用的直接经验,对所‘觉知者’不动不摇,如镜照物,无丝毫差错者,则称真现量。”

 

 

 

根据传统佛学“现量”的这样一个定义,与“大日如来禅”修法中的“现量”含义,依然具有内含的一致性:都是要修行者对“所觉知者”(我们禅法中要求的“所觉知者”为自己真实的修行状态),进行“不动不摇,如镜照物,无丝毫差错者”的觉察与描述。

 

 

 

另外,还有一个与“现量”有关的概念——“证量”,有了前面“现量”的定义,“证量”可以相应地解释为:

 

 

 

“‘证量’就是修行者(主体)真实证到的自己修行的最高状态(境界)或达到的最高水平,但这个状态(境界)或水平,一般需要经过经典或过来明师的印证。”

 

 

 

二、“现量自参”与“现量互参”

 

 

 

有了前面关于“现量”的基本解释,“现量自参”和“现量互参”就可以解释为:

 

 

 

“‘现量自参’就是修行者(主体)在一个人修炼时,呆在自己的修行状态中,面对自己当下的真实状态(最好是自己当下的最高状态),像照镜子一样,反复地、客观地、准确地觉察或描述自己当下修行状态,进而领悟、提高自己修行水平的修行行为。”

 

 

 

“‘现量互参’就是两个或多个修行者(主体)在交流时,每个人都呆在自己的修行状态里,面对自己当下的真实状态相互交流;或者共同进入某个人的状态中,基于此人当下的真实状态,大家相互交流讨论,进而共同领悟、提高自己修行水平的修行行为。”

 

 

 

简单总结比较一下,“现量自参”、“现量互参”的差别是自己一个人使用还是与别人共同使用;共同之处是:前提都是“呆在状态里”,方法都是“把自己当下的真实(最高)状态觉察或描述清楚”,目的都是“提高自己的修行水平”。

 

 

 

三、理解“现量”的两个关键问题

 

 

 

为了更深刻地理解“现量”的含义,就必须了解“在状态里”和“现量的主体”两个关键问题:

 

 

 

一是关于“在状态里”的理解:

 

在现量的定义中,“在状态里”是一个关键前提,根据老师的表达, “在状态里”的解释与方法是(此处内容是本人记录整理的老师的观点,未经老师审阅):

 

 

 

“在状态里”是指心(主体)做主,控制身心某种层面的一种情况,状态往往是修行到一定阶段自然的结果。

 

在状态里时的表现有:面对一件事情不做分别,或者身心内外一致、简单,或者直接用心面对一切,或者让法流统治你的身心,或者是“我”呆在本位不起等。另外,“真信”也是一种在状态里的表现;真信了也就在一种状态里面了。

 

状态是“主体+能体+肉体”的复合体;状态本身是变化的,是动态的,不要抓住任何一种过程中的状态;比你现在的状态更空灵的状态对你来说就是更好的状态。

 

修行中的最高状态,一定也是主体的某种状态;

 

见性之后,就不存在“在状态里”的问题了,因为你会一直在状态里,没有出入。

 

“专(用)心持咒”是可以让我们自己进入或回到状态里的最好方法之一,专心持咒的状态可以算在状态里。

 

 

 

二是关于“现量的主体问题:

 

在使用“现量自参”和“现量互参”时,有一个“现量的主体”问题:即现量时,谁在现量?自参时,谁在现量自参?互参时,谁在现量互参?——这是现量修行时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关于主体,杨老师在《如何安心如何空》(P154)中的定义是:

 

“主体泛指以‘自性’为根、不同层次的所有‘我/自我’的存在形式的总称,是与‘客体’概念相对应的一个名词。”

 

 

 

所以,“现量中的主体”,从理论上讲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主、客分离的,此时一般处在第七识阶段(第六识阶段,难以进行现量操作,或曰:要进行现量操作,一定要先破第六识);

一种是主、客合一的,此阶段一般是主体已经证入第八识或者是已经“见性”。

 

而真实情况是:现量是以“真正呆在状态里”为前提的,“真正呆在状态里”本质上就是主体、客体合一的状态。只是这种状态对大多数修行者而言还是一种不稳定的状态。

 

 

 

此时,对“现量中主体”的操作,就是去觉察“当下”这个“主体”后面的那个“更高的主体”;或者是去觉察“知道”知道的那个主体(谁知道?);或者觉察“谁在觉察”;再或者觉察“谁在现量”等。

 

当然觉察也是需要训练的,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做到的,当通过训练让觉察成为一种习惯时,就可以保持觉察了。

 

 

 

 

四、两种“现量”内含的比较:

 

 

 

前面阐述了我们修法中关于“现量”的含义,为了理解的方便与准确,再与传统佛学中“现量”的含义做一个简单的比较:

 

 

 

相同之处的内容是:

 

 

 

“是没有为幻相和假相所迷惑的尚未生起推理作用的直接经验,对所觉知者不动不摇,如镜照物,无丝毫差错者”,即“在自己的修行状态中,面对自己当下的真实状态(最好是自己当下的最高状态),像照镜子一样,反复地、客观地、准确地觉察或描述自己当下修行状态的”的要求是一致的。

 

 

 

不同之处的内容在于:

 

 

 

性质不同:我们的修法中,将“现量”明确作为一种修行方法,而传统佛学将“现量”主要作为一种对世界的“认知”方法;

 

目的不同:我们“现量”方法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修行的境界(水平),而传统佛学中的“现量”,现在主要被用于提高自己对佛学的认知或理论水平。

 

前提不同:我们修法中“现量”的前提要求是“呆在状态里”,而传统佛学中“现量”概念则没有这样的要求。

 

与“八识”的关系不同:我们的修法“现量”与“八识”关系是:第七识、第八识或自性,是现量的主体,一般在意识(六识)阶段,无法进行现量操作。;而传统佛学中的“现量”与“八识”的关系为:“就八识所知而分之,则第八识与眼等之五识唯为现量,第七识唯为非量,第六识通于三量。”

 

 

 

 

最后,还需要强调说明的是:“现量”、“现量自参”和“现量互参”,作为修行方法使用,是杨老师“大日如来禅”修行方法中比较独特的内容,与传统佛教内容差异较大,是我们借鉴、借用了传统佛学“现量”的概念,不要混用,也不要用我们的含义去质疑佛家传统的内含。

 

 

 

 

 

注释:

 

 

 

注一

 

“现量”是佛学“因明学”(因明是古代印度佛家五明之一。五名所指如玄奘法师所云:一声明,释古训字,诠目疏别。二工巧明,伎术机关,阴阳历数。三医方明,禁咒闲邪,药名针艾。四因明考定正邪,研核真伪。五内明,究畅五乘,因果妙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因明学的三量之一。在我们的修法中对“现量”的界定与传统佛学有某些一致性,也有不同之处。

 

 

 

    传统佛学对“现量”的解释是:

 

《因明入正理论》中说:

 

此中现量,谓无分别。若有正智于色等义、离名、种等所有分别,现现别转,故名现量。

 

《因明大疏(上)》认为:

 

能缘行相,不动不摇,自唯照境,不筹不度,离分别心,照符前 境,明局自体,故名现量。又同下末曰:五根各各明照自境,名之为现。

 

 

 

《佛学大词典》中的定义为:

 

“量,为尺度之意,指知识来源、认识形式和判断知识真伪之标准。

 

现量是感觉器官对于事物的直接反映,乃尚未加入概念活动,毫无分别思惟、筹度推 求等作用,仅以直觉去量知外境诸法之自相。

 

比如吾人以眼而观见鲜花之鲜美,由鼻而闻得鲜花之芳香,由此,吾人之心识中已对鲜花构成一个既定的概念。其体性是无分别,对境是自相,时分是现在,感受是明照不染。

 

现量又分真现量与似现量两种。
   1、真现量:是没有为幻相和假相所迷惑的尚未生起推理作用的直接经验,对所觉知者不动不摇,如镜照物,无丝毫差错者,则称真现量。
    2、似现量:如因内在原因(感官之失常)或外在原因(外境之错乱,如动摇、光线、距离等)而导致五官觉知之偏误、似是而非之错觉,则称为似现量。一般有两 层意义:

 

1)指由错觉、幻觉所得之错误知识。如见烟,却误以为雾。

 

2)指于能缘之形相,起分别心加以筹度,然未能直证外境的自体。如见瓶子、衣服,而 作瓶子、衣服来理解,不知道瓶子、衣服乃众缘和合之假法,非法之自相。”

 

这其中,“真现量”是我们在修行中需要借鉴学习的,而“似现量”是值得我们重视与防范的。

 

 

 

 

 

注二

 

佛家因明中的三量指:现量、比量和非量

 

现量:概念同上。

 

比量:比量即是以分别之心,比类已知之事,量知未知之事也。

 

非量:又作似量。指似现量似比量。为错误的觉知与推论。似,似是而非之意;

 

另外一种解释:

 

现量,即直觉知识

 

比量,即推论知识

 

非量:似现量,略称似量,即对于所缘之境生起分别惑乱之智,不能正确量知其真实自相。

 

 

 

现量与八识的关系,一般认为:

 

就八识所知而分之,则第八识与眼等之五识唯为现量,第七识唯为非量,第六识通于三量。


 

 

注三:

 

关于“参”的含义解释:

 

1《丁福保佛学大词典》的解释是:

 

“凡禅门集人为坐禅说法念诵,谓之参。参者交参之义,谓众类参会也。故诘旦升堂,谓之早参,日暮念诵,谓之晚参,非时说法,谓之小参。凡垂语之尾多用参语。参言外妙旨之意也。《象器笺》曰:参,趋承也。晋谒。

 

2、《新华字典》中对“参”的解释是“探究并领会”。

 

 

 

 

 

注四:

 

佛教经典中关于“现量”的解释比较多,既有一致的内容,也有不同的内容,为了大家比较学习方便,现罗列如下:

 

 

 

1《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因明三量之一。又心识三量之一。现实量知也。向色等诸法,现实量知其自相,毫无分别推求之念者。五识之缘五境,与意识之与五识共缘五境者(五同缘意识),与五识同时起者(五俱意识),又在定中之意识与第八识之缘诸境,均为现量。此总出于心识上之现量也。其中用之现量,惟五识与五同缘,五俱之意识而已。因明入正理论曰:现量谓无分别。(中略)现现别转,故名现量。因明大疏上本曰:能缘行相,不动不摇,自唯照境,不筹不度,离分别心,照符前境,明局自体,故名现量。又同下末曰:五根各各明照自境,名之为现。

 

2《法相辞典》

 

《瑜伽十五巻》八页云:现量者:谓有三种。一、非不现见,二、非已思应思,三、错乱境界。

 

现量者。谓自正明了、无迷乱义。自正义者:言自正取义。如由眼正取色等。此言为简世间现所得瓶等事,共许为现量所得性。由彼是假故,非现量所得。明了言、为简由有障等、不可得因故;不现前境。无迷乱言、为简旋火为轮幻阳焰等。

 

3《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因明用语的三量之一,心识三量之一。量,为尺度之意,指知识来源、认识形式,及判断知识真伪的标準。现量即感觉,乃尚未加入概念活动,毫无分别思惟、筹度推求等作用,仅以直觉去量知色等外境诸法的自相。如五根之眼见色、耳闻声等是。广义的现量,分为真现量,似现量两种,真现量系指未受幻相、错觉等所影响,且尚未加入概念分别作用的直接经验;似现量则指由于幻相、错觉所致,或已加入概念分别作用的认识。狭义的用法,现量一词多指真现量而言。于唯识中,五识之缘五境、五同缘意识、五俱意识、定?

下载| 打印|
分享到

全部评论

实修世界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