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晨起一座
2.日常功课
1) 无事:在状态,有所觉,深入行(按原理,做抉择)
2) 有事:在状态自然应对
“在状态”说明:
内(中丹田能有所感的最深处)外(由中丹田通过眼、耳、鼻、舌、身根向体外至对象)一致、简单,所谓“直心”的状态。
3.关于“在状态”的几个次第
1) 手捂中丹田应对时,能意识到自己处于内外一致的简单状态;
2) 能自觉以中丹田为根,应对时内外一致、简单;
3) 心能发露以后的内外一致;
4) 形成心流以后的内外一致;
5) 主体进入心流以后的内外一致;
6) 中丹田内,以心(八识)为根的在状态;
7) 以心为根、进入心流以后的在状态;
8) 中丹田内,以自性为根的在状态;
9) 以自性为根、进入心流以后的在状态;
10) 以自性为根、全身心投入能流的在状态;
……
终:身心一体,退隐入密,法尔如是的在状态。
学生:“关于在状态的几个次第”当中,一直到第五个次第,老师用的都是“***的内外一致”,从第六个次第开始,老师用了“***的在状态”,为什么?
老师:在体证到八之前,内在都触及不到“根”,所以只能给个方向人为地去把握,只有到了八之后,才有可能有“根”牵着的感。
学生:从第六个次第开始,主体开始以八识为根在状态,按照“在状态”的定义,内(中丹田能有所感的最深处)外(由中丹田通过眼、耳、鼻、舌、身根向体外至对象)一致、简单,所谓“直心”的状态。是不是以八识为根,破了七识,才能是所谓“直心”的状态?之前的“内外一致”跟“直心状态下的内外贯通”从贯通感上还是有差异的?想跟老师确认一下,是否如此?
老师:差不多。
学生:另外,因为与眼、耳、鼻、舌、身根相比,意根更容易起分别,所以讲“在状态”的定义时将其排除在可选的方便之外。但对于接受过高等教育(尤其是理工科)、平日里用脑比较多、比较理性的人而言,不太容易排除大脑的作用,那么,在状态的练习就要实现心脑贯通?我们平时练的功夫,心能发露、心流、破六识之巢,其实也是在打通心和脑之前的通道,对吗?
老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