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实修世界!

中文简体|中文繁体



最新评论

“毗卢禅”修学过程中自我观察的内容:

挺好! 杨 20231208

评论人:yhy 评论时间:2023-12-08

中丹田的新变化

感恩!

评论人:舒 评论时间:2023-12-02

中丹田的新变化

已阅。 恭喜进步! 杨 20231129

评论人:yhy 评论时间:2023-11-29

中丹田的新变化

打坐前放松吐气,看着文字,我亦进入状态,流从虚空中起,冲刷着全身。

评论人:lys 评论时间:2023-11-27

几类“杂念”浅析

评论人:慈舟行者 评论时间:2023-11-21

结合唯识讲佛法、佛教和佛学的史观之不同

谢谢您的指点,这是我接下来的努力方向。

评论人:慈舟行者 评论时间:2023-11-20

结合唯识讲佛法、佛教和佛学的史观之不同

表达和思路比较清晰。 有一个小建议,能否从毗卢禅体系去看唯识,从实相的角度,而非从历史考据或者推理的角度,如果依止科学精神,从毗卢行者的视野看唯识,对行者们的修行或许会更有助益。

评论人:龙山行者 评论时间:2023-11-20

结合唯识讲佛法、佛教和佛学的史观之不同

认真读了全文,感觉作者功底深厚,知见很正,佛学历史讲的十分通透,物理学方面的引用也十分恰当,赞!

评论人:liudong 评论时间:2023-11-19

致虚极,守静笃……《道德经》这段话太美!

好文章!

评论人:慈舟行者 评论时间:2023-11-19

结合唯识讲佛法、佛教和佛学的史观之不同

值得强调的是,“识”的涵义包括人类认知作用过程中的“作用”、“作用的过程”和“作用的主体”,且该“主体”被认为是包括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和第八识等不同层面;而人类认知作用过程中通常所谓的“外部世界”,不是唯识学中的“识”所涵盖的对象。

评论人:慈舟行者 评论时间:2023-11-19

第 1/24 页 共 464 条记录 首页 前一页 1 2 3 4 5 后一页 末页